第4章 科举一定要用纸吗?
- 穿越诸葛均:从隆中开始辅佐季汉
- 群岛之主
- 4310字
- 2025-03-15 17:07:18
襄阳城外,艳阳高照,路上的行人三三两两,说说笑笑,朝着渡口而去。
从众人中间逆流穿过两名少年。一名十七岁上下,面容瘦削,左眉尾处隐现旧疤,后颈有三粒朱砂痣呈北斗状排列;猿臂舒展逾七尺,指节粗大带茧,肩背肌肉在葛麻短打下隆起分明;穿着靛青窄袖裋褐配皮质护腕,腰间悬磨砂铜牌。垂眸时似古井无波,抬眼间精光乍现,行走时习惯以足跟先着地。
另一名少年十四岁左右,饱满的卧蚕承托凤目,鼻尖微翘带稚气,唇色如浸朱砂,右耳垂着双孔,身量抽条未足,腕骨突出似青竹新节,足踏鹿皮翘头履,尚余半指空;穿着云雷纹锦缎裼衣,领缘缀孔雀蓝璎珞,蹀躞带悬错金解玉刀,言笑时梨涡隐现,蹙眉则山根聚川。
二人一前一后,前者面沉似水,后者活泼好动。见到路上的行人都往北去,心中充满了好奇。
十四岁少年终于忍不住拦了一个人问道:“你们怎么都往北去?北边是有什么好东西么?”
被拦住的那名青年显得有些焦急,却抹不开面子,两脚不停的踩踏着地面,似乎随时准备冲刺:“新野县刘使君开科取士,只要能回答上问题的都可以被录用,已经开办了两天,不少人都被录取了,我也要赶去尝试尝试。”
青年说完正待要走,少年却追着问:“什么是开科取士?”
青年面色越发焦躁,此时十七岁少年走过来拉着十四岁少年,对着青年道了声歉,示意青年可以走了,青年的面容总算平息几分,撒开两条矫捷的腿朝着渡口快步跑去。
“快些回家吧,父亲在家中应是等急了。”十七岁少年微笑着牵着十四岁少年的手继续往襄阳城内而来。
到家后,正堂上坐着的是一位年约四十岁的中年,他将高髻束于巾帻之内,蓄着燕颌短须,左手拇指戴着骨韘(shè);内着素色交领绢衣,外罩玄色直裾深衣,衣缘暗绣云纹;腰束革带,一边革带下悬系着青玉组佩,足踏方头锦履,分明是一员在家的武将打扮。
“孩儿文休、文岱,拜见父亲。”
文休,是文聘的养子,文岱是文聘的亲子,那么坐在上首的自然就是他们的父亲文聘。
“我儿一路辛苦,可回屋中歇息。”文聘说完便拿起案上的《司马法》看了起来。
“父亲,我想去新野县看看。”文岱此时凑到文聘身边,看见文聘茶杯中已经没了茶水,便拿起茶壶给他倒了一杯,并双手拿起奉到他的面前。
文聘见文岱如此殷勤,甚觉好奇,刚想问为什么想去新野,文休就张口为文岱解释道:“岱弟方才在城外听路人说,新野的刘使君正在开科取士,只要能回答上问题的就能被录用为吏员。许是岱弟觉得有趣,想去凑个热闹吧。”
文聘听了解释,思考了一会儿,放下手里的竹简,接过文岱手里的茶水,看着他单纯的笑脸,宠溺一笑,抬手将茶水一口喝下,说道:“你们要是还走得动,就随为父一起去看看。”
“父亲明日不用去忙公务么?”文岱原本是只想与文休一起去的,见文聘也要去,多少觉得会有些束手束脚。
“为父明日放假。”说着,文聘站起了高大的身躯,在幼小的文岱面前如同一座巨山。
他拉起文岱的手,对文休道:“休儿也要去么?”
文休对所谓的“科举”的确有些兴趣,点了点头道:“孩儿也同去。”
父子三人携手出门,坐上牛车来到渡口,乘船往新野而去。船上人员极多,除了艄公附近,几乎全都挤满了人。船上皆是慕名前往新野的寒门子弟,这让文聘心中惊讶,即使是当年刘表单骑入荆州,也没能聚集起如此多人。
好不容易到了渡口下船,只见远处新野城外挤满了士子,士子包围的中间有许多甲士护卫着高台,高台上站着一人,由于距离太远,文聘有些看不清。
他突然有些后悔来新野凑热闹了,但是转头一想,既然已经到此,岂能不去看看?
三人一齐向着人群深处挤进去,简直比在千军万马中横冲直撞还难。累的文聘满头大汗,终于带着文休文岱挤到了前排。
“今曹贼城中粮仓仅余十日之粮,需要供给士兵、工匠、老弱三者。若交由你们分配,如何确定比例?并讲述缘由。”
文聘此时才看清高台中央站着的少年。那少年与文休一般年纪,风度翩翩,英姿飒爽,颇有隐士之风。文聘心中暗想,此人莫非就是刘使君前些日子去卧龙岗请来的军师?为何这般年轻?
此时人群中有三人举手,少年请最先举手的那人来到高台,只听那人抬起头,满是自信地说道:“可以小斛分米,让每个人都能吃上饭!”
台下众人一片嘘声。
少年呵呵一笑,说道:“原来当年曹贼就是听了你的建议,才激起的哗变吧!”
台下众人复又哈哈大笑起来。紧接着少年再请第二位举手的人上台,那人有些激动地说道:“士兵七成,工匠二成,老弱一成。城破则万事皆休,保军为第一要务。”
少年严肃的点了点头道:“非常时刻非常手段,但我们不是曹贼。虽然残酷,却也不失一条方法,暂留,敢问姓名籍贯?”
“我叫蔡錡,字德固,是襄阳蔡洲人。”
“哦?那您与蔡瑁将军可是同族啊?”
“是,我是蔡瑁的族弟,但蔡家并不喜我,因此将我赶出了家门。”蔡錡有些失落地说着。
“好的,那么你将进入我军的军营,担任管粮官的副手!期待你的表现哦!”少年做出激励的动作,看的台下士子们齐声叫好。
接下来少年又请了第三位举手的人上台,那人站在高台上,略作沉思,随后缓缓说出:“首三日士兵五成、工匠三成、老弱二成;中三日各减一成予老弱;末四日全力保军。”
少年惊奇道:“这个方法倒是很有见地,懂得渐进调整,兼顾短期生存与长期抵抗,就是不知你的算力如何?”
那人骄傲的拍了拍胸脯道:“没人能比我更懂算力!”
“九九?”
“八十一!”
“七五?”
“三十五!”
“七六?”
“四十二!”
少年一连问出几个九九表中的算数,那人竟能立刻答上,令少年也为他鼓起了掌。
“很好很好,非常不错!敢问你的姓名籍贯?”
“在下吕解,字文达,零陵烝阳人。”
“果然人如其名,我们的司仓非你莫属!”
台下再次激起一片欢呼声。
文聘被这些声音震得耳鸣起来,想要捂住耳朵,却不经意间被人挤得举起了手。台上少年看见,眼中精光大放,立刻命人将文聘请到了台上。
文聘被莫名其妙的带到了台上,一脸呆愣的模样让台下的士子们笑了起来。
“这位……大叔,可有什么见解?”少年的眼神如同看穿文聘一般,语气之中略带调侃的问道。
“啊这……什么问题?”文聘其实没有听到少年的提问,因为台下过于嘈杂,而使得他分心了。
“哈哈,大叔真有意思,那我重新复述一遍题目。”少年将题目重新问了一遍,文聘听罢,右手捋着短须,左右来回踱步思考着。
此时台下的士子全都自发的噤声,想听听这位年约四十的“大叔”有何高见。
“工匠按兵器产出量配粮,士兵按巡防次数增粮,老弱以拾柴、缝甲等轻役换粮。”文聘将自己的经验结合到问题之中,得出了这样一个答案。
少年露出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哈哈一笑:“不愧是有经验的老将军!”
台下众人一听,一下就炸开了锅。但很快就被少年平息了下去。
“这位是我请来为大家作示范的老将军,大家不用担心,请各位尽情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不会亏待任何一位想要为国出力的能人志士!”
少年演说完毕,台下士子们竟都齐声欢呼道:“诸葛均!诸葛均!诸葛均!”
诸葛均将主持之事交给别人,亲自请文聘走下台来,想要邀请文聘与他一起进城。文聘告诉他自己的孩子还在人群之中,他立刻命人按照文聘的描述将文休文岱接了出来,一起进了城。
“不知老将军是谁?因何到此?”诸葛均在前方领路也不忘询问文聘的名字与到来的原因。
“在下文聘,字仲业。因为我的两个儿子听说新野有一种名为‘科举’的选吏方法,有些好奇,故此带着他们前来探看一番。”文聘没有掩盖自己的意图,很是直爽的说了出来。
诸葛均听是文聘到来,身子稍稍一震,转过来对着文聘深施一礼道:“原来是文将军到来,在下诸葛均,是诸葛亮的弟弟。”
文聘听罢,身子也是一震。诸葛亮何人?他的岳父老泰山黄承彦与刘表乃是连襟,也就是说刘表是诸葛亮的姨父,也就是诸葛均的姨父!
当下文聘也急忙回了一个礼,口称“不敢”。
“将军受得此礼。近来荆州的病体可有好转?”诸葛均再次在前带路,看似不经意的询问。
“刘荆州的病体每况愈下,虽然还能行走,却已经……”文聘突然意识到了什么,连忙闭嘴不再说话。
诸葛均也不在意,毕竟刘表还有几个月就要去了,曹军也快南下了,文聘说与不说都不打紧,如今他要做的是拉拢文聘,让文聘成为刘备集团的中流砥柱,这样将来刘备得到荆州之后才不会苦于没有将领能够守住。
诸葛均领着文聘来到新野府衙,但见府衙进进出出的小吏们来往不息,一派忙碌的景象。
“将军见笑了,近来公务繁忙,北边的曹操有些许小动作,因此府衙内会有些拥挤。”
“使君仁德爱民,又如此勤政,是荆州之福,聘岂敢置喙。”
刘备此刻从大堂内走出,看见诸葛均与文聘一起到来,略感惊讶,问道:“文将军如何与小军师在一起?”
诸葛均与文聘先对刘备施了一礼,随后道:“将军家的两位公子对我们的科举有些兴趣,将军是陪着他们过来的。”
刘备听了诸葛均的话,才发现文聘健硕的身后跟着两名少年。
“原来是文休文岱两位小公子,备招待不周,还望见谅。”刘备早年间在荆州便见过文休文岱,那时二人不过才十四五岁左右,二人见了刘备,也行了一礼以作回应。
“使君言重了,是聘来的不是时候,打扰了您的公务。”文聘看着繁忙的府衙觉得自己有些过于清闲了,心中不知为何生出了歉疚感。
“将军来的正是时候,备最近得了一些好茶,正愁没人分享,将军愿意品尝品尝吗?”刘备所谓的饮茶其实不过是个借口,真实的意图其实与诸葛均一样,也是为了拉拢文聘。
文聘也不好推辞,索性答应了。跟着刘备进了后堂,命人取来煮茶的工具,与文聘攀谈起来。诸葛均则带着文休文岱到街上闲逛,看见一些新鲜的东西就买来送与他们二人。
文休初时还有些拘谨,不愿意接受赠礼,怎奈诸葛均一定要送,只得无奈接下。走不多时,诸葛均将二人带回家中。此时邓艾邓范正在诸葛亮的教导下学习。
“贤弟好生悠闲,却将二子留给我。”诸葛亮听到走近的脚步声,知道诸葛均带着人回来了,顺口调笑了一下。
自从诸葛均开办了科举,新野的吏员越来越多,诸葛亮也不必事必躬亲,有闲暇时间便在家中调教二邓,亦或者研读一些奇门八卦之类的书籍。
“阿兄说的哪里话,今日主持科举,却遇见了文聘将军与他的两位公子。”
诸葛亮听说遇见了文聘,顿时立直了腰板,转过头来,正巧看见诸葛均带着文休文岱走入亭中。
“见过卧龙先生。”文休文岱两人都听过诸葛亮的大名,对他很是尊敬。
“两位公子别来无恙?”诸葛亮放下手里的书,示意三人坐下,一脸微笑的指了指案上的糕点,表示两位可以随意。
文岱看着满桌的甜点,口水直流,看了看文休,文休点了点头,文岱立刻拿了几块塞进口中。
诸葛亮则招呼二邓停下读书,一齐到亭中来吃喝玩耍。
“感念先生挂念,休与岱弟一切都好。”文休回应了诸葛亮的问候,表现的很是恭谨。
“文将军现在可是在主公府上?”
“是的,使君很是热情,父亲盛情难却。”
诸葛亮与文休一问一答,虽说不是很热络,气氛却也轻松。忽然府中僮仆走来,在诸葛均耳旁小声说了什么,诸葛均眼神一亮,对僮仆吩咐了些事情,僮仆离开后转头对诸葛亮说道:“他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