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当前我国乡土社会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外部市场的过程中,传统乡土社会的价值坚守逐渐走向边缘化甚至瓦解,现代社会的价值逐渐被生活在乡土中的人们接受。尤其是年青一代,其作为乡土社会未来的发展力量,更是处于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博弈的最前线,其价值观念的变化与形塑是需要认真探究的。本书以地处西北黄土高原腹地的一个小山村——黄村作为田野地点,以离农这一在乡土社会普遍发生的现象为切入点,探究了在现代性拓殖背景下黄村学生离农意识的生成与发展问题。本书主要尝试解答两个问题。一是黄村学生的离农意识是如何产生并发展的。在此问题的分析过程中,笔者借鉴了社会认同理论有关社群关系的经典分析,着重从社会心理的角度考察时代变迁背景下的城乡博弈对黄村学生离农意识的建构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二是黄村学生的离农意识具有怎样的特性,以及其对黄村学生的乡土或城市社会生活产生何种影响。在此分析过程中,笔者考察了乡土年青一代的“双重边缘化”问题。
本书的研究有如下一些发现。其一,与现代性对乡土社会的拓殖相伴的是对乡土社会的污名化。在此过程中,乡土居民普遍认同了这种污名并生成污名意识,从而对作为外群的城市社会产生价值偏好,而对作为内群的乡土社会则产生贬抑情感。其二,离农意识的建构是黄村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产生城市偏好和贬抑乡土价值观的过程。当黄村学生触摸的直接经验与外界传输的间接经验达成一致时,他们对城市社会的价值偏好和对乡土社会的情感贬抑便内化进其认知结构,进而生成个体的离农意识。但当前黄村学生的离农意识建构过程具有虚拟性和片面性的特征。其三,当前的黄村学生是“悬浮”在乡土社会的。他们普遍缺乏在乡土社会中生产和生活的深度经验,由此而引发的结果是:黄村学生对乡土社会的情感趋向淡漠,而且他们中的有些人缺乏传统乡土居民所拥有的勤劳、节俭、能吃苦和坚韧等品质。其四,对于那些辍学而进入城市社会务工的个体而言,他们逐渐成为游走在城乡之间的“无根”一族,并且经受着城乡社会的“双重边缘化”。
此书能够顺利付梓,首先要感谢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的鼎力支持。这里是我的母校,我在这里度过了充实又快乐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阶段。在此阶段的学习中,我得到了导师秦玉友教授,以及邬志辉教授、李伯玲教授等多位老师的辛勤指导,还有多位学长的多方点拨,受益无穷,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我也深深知道,尽管书稿有幸出版,但远非完美,恳请大家批评指正。研究之路道阻且长,还需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