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与测算
- 杜海峰 顾东东 吕锋
- 2045字
- 2025-04-08 20:07:38
前言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农业转移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现阶段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城镇化的中期阶段,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未来几十年中国最大的发展潜力所在。“三个1亿人”目标是新型城镇化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核心问题,而西部地区一亿农业转移人口的就地就近城镇化又是其中的关键,这一问题还直接影响“一带一路”倡议及“乡村振兴”战略在西部的实施。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及社会治理体现了国家战略的重大关切和西部发展的重大需求。统筹区域发展,创新国际合作发展新方式,在更广阔的时空范围内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是“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重大命题。在“一带一路”倡议和新型城镇化时代背景下,深刻洞察中国,特别是西部地区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规律,创新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理论与政策,深化、推广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增强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主导国际话语权提供高水平决策建议。
自2004年以来,笔者所在的课题组有关城镇化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农民工问题,其中包括三个主题:农民工为什么会流动、农民工在流入地城市的生存与发展,以及农民工流动对流出地的影响。这三个研究主题力图全面反映在中国目前快速但仍然不充分的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的流动所表现出的“农村(流出地)→城市(流入地)→农村(流出地)”的循环特征。同时,课题组以农民工问题作为背景,将以多学科交叉为特征的复杂性科学研究范式引入公共管理和社会学领域,在社会系统复杂性、社会网络分析以及复杂系统建模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性研究。课题组前期依托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在社会复杂问题以及复杂性科学研究领域,与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圣塔菲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Irvine)等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合作网络。经过10余年的发展,其形成了由30余人组成的稳定研究团队,其中,国外终身教授2人,国内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团队还包括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20余人。研究团队与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维多利亚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先后承担3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形成了与国家、地方各级政府合作研究网络。基于前期工作积累,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号:12AZD11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目号:13&ZD044、15ZDA048),以及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项目号:2012BAI32B06-04、2012BAI32B07-02)、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面向“十三五”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项目号:2016ZDA05)等的联合资助下,研究团队自2012年以来深入工厂、农村基层,先后在西安市、深圳市、平顶山市、汉中市开展了5次大规模抽样调查,该调查涵盖了16个村、29个社区居委会、39个企业、12个学校,调查对象超过3万人,形成了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获得了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大数据”。
公共管理的研究对象通常较为复杂,其复杂性不仅表现为行政概念、政治关系等不易定量描述,建立数学解析模型也难于一般管理学问题,还表现为公共管理目标往往不是单一的、线性的,而是追求多目标协调的统筹最优效应,同时影响公共管理问题的环境复杂多变。若要解决这些困难,在公共管理研究中亟须在方法上进行创新。本书在已有理论、方法及实证研究基础上,结合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现实情境与发展规律,系统研究了不同城镇化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的测算方法,并结合典型地区的官方统计数据进行了测算与预测分析,试图从成本的角度为认识和研究中国新型城镇化问题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也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贡献力量。
本书由七章构成。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书的研究背景、概念界定、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框架,交代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主要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总结和评述。第三章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的指标设计与测算策略,整合社会成本、公共治理等理论,结合中国城镇化和农业转移人口现状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构建市民化成本指标体系,明确市民化成本的支付主体与支付项目,提出成本测算的具体思路、维度和框架。第四章至第六章为本书的实证研究章节,分别为异地城镇化、就地就近城镇化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的测算,以及就地就近城镇化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的预测。第七章是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本书是课题组全体师生共同劳动的结晶,感谢靳小怡教授、刘朔副教授、杜巍副教授等给予的全方位支持,感谢王思钦博士、刘妍珺博士、段朱清博士等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提供的全力帮助,也感谢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和宁强县等政府部门在调查过程中的大力协助和积极配合。此外,特别感谢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树茁教授,他是课题组的组织者和研究方向的开启者。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书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杜海峰 顾东东 吕锋
2019年7月
于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