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远道而来的客人

时间回到两周前...

军区司令部大院,戒备森严。

高墙耸立,铁门紧闭,门口站岗的哨兵身姿笔挺,眼神锐利如鹰,时刻警惕着周围的任何风吹草动。

院内绿树成荫,几栋苏式风格的办公楼掩映其间,显得庄严肃穆。

空气中似乎都带着一种无形的压力,那是战争阴云下特有的紧张气息。

司令部核心区域的一间宽敞会议室内,气氛更是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

厚重的窗帘遮蔽了大部分阳光,只留下几缕光线斜斜地射入,照亮空气中飞舞的微尘。

巨大的作战地图铺满了整张红木会议桌。

上面用红蓝铅笔标注着密密麻麻的符号和箭头,直指西南边境那片崎岖复杂的山地丛林。

主位上坐着的是南云军区首长,冯振国(架空)。

年近六旬的冯振国,脸上刻满了岁月的风霜。

两道浓眉下,一双眼睛虽然略带血丝,却依旧锐利逼人。

他穿着一身笔挺的65式军服,领口风纪扣扣得一丝不苟。

肩上的两颗金星在略显昏暗的光线下熠熠生辉。

虽然腰杆挺得笔直,但仔细观察,能发现他左手手指在桌面上有意无意地轻轻敲击着。

作为一名从战火中一路走来的老兵,冯振国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更在朝鲜战场上与装备精良的联合国军浴血奋战过。

上甘岭的炮火硝烟、长津湖刺骨的严寒,早已在他身上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也让他对会议桌对面的那几位“不速之客”——美国佬,有着一种发自骨髓的复杂情感。

其中,厌恶与警惕占据了主导。

若非中央直接下达命令,强调此次接触的“高度重要性”和“战略意义”,冯振国绝不会允许这些金发碧眼的“前敌人”踏入他的司令部半步。

更别说像现在这样,将他们奉为“贵宾”,耐心听取他们带来的“情报”。

坐在冯振国对面的是三名美国人。

为首的是一位听翻译说叫什么约翰·哈里森。

但根据冯振国的回忆,死在自己手上名叫哈里森的至少有12人。

不知道他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

只见眼前这名叫哈里森的中年男子,西装革履,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

而脸上则是挂着职业化的、略显僵硬的笑容。

他自称是美国驻港总领事馆的“文化参赞”。

但冯振国和在座的所有龙国军官都心知肚明,这不过是个幌子。

此人十有八九是CIA的高级特工或情报分析师。

他身旁坐着一男一女,男的精干沉默,像是助手兼保镖,女的则戴着金丝眼镜,手里拿着一个文件夹,应该是翻译或记录员。

会议桌旁还坐着几位军区的高级将领和参谋人员,包括参谋长刘伟上校。

他们个个面色严肃,眼神复杂地打量着对面的美国人,偶尔低声交谈几句,讨论着刚刚接收到的信息。

“阁下,我们再次重申。”哈里森清了清嗓子,通过身边的女翻译,用一种谨慎而正式的语气说道,“根据我们掌握的可靠情报,最近发生在贵国边境地区的一系列武装骚扰事件,并非孤立的、小规模的边境摩擦。”

女翻译流畅地将他的话译成中文,声音清晰地回荡在安静的会议室里。

冯振国面无表情,只是微微颔首,示意他继续。

他放在桌下的右手,却不自觉地握紧了拳头。

这些美国佬,鼻子倒是灵得很。

前线的战报刚刚汇总上来,证实了最近确实不断有小股越军渗透入境。

他们的单兵火力很强,而且机动性也是。

虽然被边防部队成功击退,但也暴露了边境防御的一些薄弱环节。

尤其是边防部队在无法得到重炮增援的情况下,同等规模的编制下,单兵火力捉襟见肘。

大量装备的63式步枪,很难满足班排一级的火力输出。

虽然在朝鲜战场,他们眼馋美国佬的卡宾枪,但是现在,相较于主流的m16和Ak47,63式步枪的火力差了不是一星半点。

而眼前这份预警情报,正是由眼前的美国人通过秘密渠道提前传递过来的。

讽刺的是,几十年前在朝鲜战场上恨不得将对方生吞活剥的死敌,如今却因为另一个更强大的共同威胁,坐到了同一张桌子前,分享起了敏感情报。

“我们的情报显示。”哈里森继续说道,语气变得更加严肃,“这些越南军队的行动,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他们的挑衅行为,得到了来自北方的支持和怂恿。”

“北方?”刘伟上校眉头一皱,追问了一句。

哈里森的目光扫过在座的龙国军官,缓缓吐出了那个让空气瞬间凝固的名字:“苏联。莫斯科。”

“轰!”

仿佛有一颗无声的炸弹在会议室里引爆。

尽管在座的都是身经百战、见惯风浪的高级军官,但“苏联”这个名字,以及它所代表的含义,还是让所有人的脸色瞬间变得无比凝重。

冯振国敲击桌面的手指停了下来,他缓缓抬起头,锐利的目光直视着哈里森,眼神深处翻涌着惊涛骇浪。

苏联!

那个曾经被龙国视为“老大哥”、并肩对抗美帝国主义的盟友,自从六十年代关系破裂后,早已变成了悬在龙国北方边境线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百万苏军陈兵边境,装甲洪流随时可能南下,带来的战略压力远超当年的美国。

不,不仅仅是龙国,就是西方那些老爷们,这两年也是过得心惊胆战。

现在,美国人居然说,越南猴子在南方边境的挑衅,背后有苏联的影子?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越南的骚扰不再是单纯的地区冲突,而是苏联全球战略布局的一部分!

他们是想在龙国的南方也点上一把火,形成南北夹击之势,牵制龙国的精力,服务于他们的全球霸权战略?

“哈里森先生。”冯振国终于开口,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你确定你的情报来源可靠吗?牵涉到苏联,这可不是小事。”

他的目光如同实质,紧紧锁定着哈里森,试图从对方眼中捕捉到一丝一毫的虚假或动摇。

他本能地不信任美国人,但理智告诉他,在这个问题上,美国人似乎没有欺骗龙国的必要。

而共同对抗苏联扩张,是目前中美两国罕见的战略契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