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投靠
- 穿越三国:开局成了太子
- 倔强的小蜜蜂
- 3846字
- 2025-04-02 18:19:43
刘赟目光如炬,紧紧凝视着文钦,语气郑重地说道:“文县令,念你胆识过人、胸怀宽广,我愿赐予你一个难得的机遇。倘若你能竭尽全力守护晋国家,对我父王及我忠心无二,日后我必不会因你出身卑微而有所轻视。但要是你满足于现状,只求安稳度日,那我也只能将你视作寻常之辈。你可明白我的心意?”
“若殿下能接纳我等,我定当誓死效忠于王爷殿下与世子殿下!哪怕仅为殿下牵马执缰,我也心甘情愿,万死不辞!还望殿下日后但有所需,尽管吩咐,我必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文钦言辞恳切,俯身行礼,以表忠心。在古代,主人骑马出行时,仆人握住缰绳在前引领,文钦此言正是表明他愿为刘赟效犬马之劳的决心。
“我等也愿誓死追随殿下,共赴国难!”跟随文钦而来的义军们纷纷跪地,高声宣誓,表达他们的效忠之意。
刘赟本就有意招揽这些文臣武将,得到他们的效忠誓言后,神色愈发温和地说道:“诸位一路奔波,想必已是疲惫不堪,快请进府内歇息。”他一边吩咐下人准备丰盛的桌席,一边派人去请杨阜、许炎和陈到前来作陪。
杨阜、许炎和陈到得知文钦前来拜见刘赟,还被邀请一同用餐,都感到颇为惊讶。
“诸位请坐。”刘赟热情地招呼众人入座。
饭后,刘赟一边品着香茗,一边向文钦详细询问起他从进入朱儁军营至今的种种经历,以及前来投奔的缘由。文钦知无不言,不仅详尽回应刘赟的询问,也顾及到许炎、杨阜和陈到的好奇之心。
“即便进了军营,我们仍饱受歧视。朝廷军上下,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常常对我们冷眼相待。食物尚且勉强能够果腹,但想要盔甲和武器,却需低声下气去恳求。”文钦面露苦涩,缓缓诉说着过往的艰辛,“朱儁、皇甫嵩率领的官军,皆是保卫大汉都城洛阳的精锐之师,还有从各地精锐部队调集而来的勇士,用如今的话说,那都是隶属京防司令部的将领和士兵,是保卫皇城的王牌之师。所以他们看不上我这个地方县令和追随我的义军,也实属正常。”
文钦接着讲述起他随朱儁的军队剿灭延南黄巾贼寇的英勇事迹,以及后来进军南阳郡(宛城),在去年十一月成功将南阳郡的黄巾贼寇肃清的辉煌战绩。然而,战斗中,有部分义军受伤甚至牺牲,可朝廷却未给予任何补偿和抚恤。
文钦逐渐意识到,即便自己拼命奋战,立下赫赫战功,也难以得到朝廷的认可和重视。于是,他便萌生了回到白县的想法。但对他而言,这又何其艰难。虽说当初是县令临阵脱逃,可他身为县令,没能保护好县城,让黄巾贼肆虐百姓也是不争的事实。他虽召集青壮年男子离家剿匪,可部分人却没能活着回去,他实在无颜面对白县的百姓。
文钦也曾想过立下战功,接受朝廷的赏赐,风风光光地回到家乡;或是建立兵役制度,谋取其他官职以光耀门楣。可如今他的兵役却不被朝廷承认,又有士兵战死沙场,即便回到白县,也难免遭受百姓的指责和反对。
“所以你就来晋国了?还记得我曾让你来找我吗?”刘赟关切地问道。
“世子,实不相瞒,我也想过去其他地方,可实在没有好去处。”文钦无奈地叹息道,“我也知道,除了晋国,邺州其他郡县都因土匪劫掠而损失惨重。而且土匪尚未彻底剿灭,迁往其他州郡,路途艰险且充满未知。离开邺州,还可能被误认成土匪,遭到官军的袭击。所以我才来投靠世子殿下,希望能在此寻得一片安身立命之所。”
杨阜、许炎和陈到听了文钦的话,也都明白了他为何带着众人来晋国投奔刘赟。见这三人都不反对文钦等人在晋国定居,刘赟便向文钦询问起他们的人数以及日后的打算。
“总共有557名士兵。其中320人是随我从白县出发的,其余237人是在延南和南阳与土匪作战后加入的。他们都因各自的情况,无法再回到家乡。”文钦如实回答,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与哀伤。
“在延南时,你们不是有500人吗?其他人都回白县了?”刘赟疑惑地问道。
“是的,殿下。白县有40名士兵在战斗中英勇牺牲,那些家中尚有亲人盼归的,都已回到白县与家人团聚。”文钦回答道,眼中闪过一丝悲伤。
当被问及今后的打算时,文钦毫不犹豫地说:“世子,我一切听从您的命令。我的家人还在白县,我想把他们接到晋国来团聚。跟我一起来的年轻人里,家中尚有亲人在世的,我也想把他们的家人都接到晋国来,一起生活。”
“这不难。我会请父王允许你们在此定居,并很快给你们分发粮食和衣物等物资。你们就各自回一趟家乡,把家人都接过来吧。”刘赟爽快地应允道。
“世子,只要我文钦还有一口气在,就绝不会忘记您的大恩大德!”文钦激动地说道,眼中闪烁着感激的泪光。
刘赟将与文钦见面的情况详细告知父王刘崇,并请求接纳文钦等人。刘崇也很爽快地答应了儿子的请求。于是,文钦便协助晋国的治理工作,那些年轻人则成为晋国的士兵。得到定居许可后,众人满心欢喜地纷纷返回家乡,接来家人和亲属团聚。
处理完文钦等人的事情后,刘赟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活节奏:白天骑马、习武以锤炼身心;夜晚研读竹简以增长学识。
一日,刘赟骑马途中,忽然停下马来,拿起固定在马鞍上的特制钢弩。这是按照张善的要求精心制作而成的带有枪托底板的钢弩。从延南回来后,刘赟就让张善又制作了五支装在枪托上的特制钢弩,使用起来颇为顺手且威力巨大。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此后张善和陈到手下的工匠们便不得不持续生产这种带枪托底板的钢弩以满足需求。许炎和陈到见刘赟用着特制钢弩屡建奇功,也要求张善为他们制作。试用之后,他们发现加装枪托的钢弩比普通钢弩更容易瞄准且准确率也更高。
晋国的其他部下和弓箭手们见许炎和陈到用特制钢弩百发百中、屡建奇勋,也纷纷要求工匠为他们重新制作这种带枪托的特制钢弩。如今,晋国的工坊几乎都在制作这种威力巨大的特制钢弩以装备军队。
刘赟将箭搭在弓上,瞄准远处树枝上的一只小鸟。他微微调整呼吸、集中精神,原本模糊的树枝瞬间变得清晰起来,停在树枝上的小鸟也仿佛近在眼前、触手可及。他缓缓瞄准目标、屏住呼吸、扣动扳机。只听“嗖”的一声,利箭破空而出,准确地击中了小鸟。
“难道原主刘赟本就拥有一双超乎常人的慧眼?亦或是我穿越至此,意外获得了这份特殊的能力?真是令人费解。”刘赟心中充满了疑惑,他细细回顾着原主的记忆,发现原主似乎并无任何过人之处,无论是武术造诣还是学识修养,都显得平平无奇。由此可见,其父王对他的管教是何等的严苛。
然而,在骑马、习武,尤其是射箭之时,刘赟总能察觉到一种奇异的现象。平日里,他的视力并无任何异样,可一旦他全神贯注,眼前的景象便仿佛被拉近了一般,看得更远,也更清晰。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射箭瞄准之际,尤其是使用钢弩之时,他竟能随心所欲地瞄准目标,射出的箭矢精准无比,甚至超越了他在现代军旅生涯中用步枪射击的精准度。
即便是技艺高超的普通弓箭手,在这般遥远的距离上射中树枝都绝非易事,可他却能轻而易举地命中目标。刘赟不清楚这份能力是原主本就拥有的,还是他穿越附带的馈赠,但他心中却不禁涌起一阵喜悦。有了这份能力,日后上了战场,他无疑将增添几分胜算。
“日后若有机会,定要多多历练于战场之上,刻苦练习武艺。”刘赟暗自思量着。然而,骑马时射箭需得停下马来,这令他颇感苦恼。若能如现在这般从容不迫地瞄准,或是敌人远在射程之外,倒也无妨。可一旦遭遇敌人的伏击,或是敌人近在咫尺,他便无法如此镇定自若地瞄准了。想到此处,刘赟心中不禁有些慌乱。
“要是能有一种一旦发现敌人便能立刻射击的武器就好了。若是能单手射击,便于骑马时使用,那便更完美了。虽说其准确率或许无法与钢弩相提并论,但在关键时刻,定能派上用场。”刘赟的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了手枪的形象,以及他在国内观看的一部电影中的场景:中世纪的骑兵身着厚重的铠甲,骑马用手枪向敌人射击。
“要是能有一把手枪就好了。可在这时代,上哪儿去找手枪呢……罢了,若没有现成的,我自己制造便是。我身为晋王世子,只要用心,又有何事办不成?”
刘赟曾有过制造手枪的念头,但一想到制造手枪需得先制火药,便又有些绝望。然而,他仔细一想,似乎也并非全无可能。
“对了,古代因缺乏硫磺,故而无法制造火药。可这儿是中国,只要我费心去寻找,定能弄到硫磺。制造火药,需得硫磺和硝石。我曾读过关于制造硝石和黑火药的书籍,还记得在看过的历史纪录片中,有制作硝石和火药的方法。看来,只要有硫磺,我便能造出火药来。”
一回到府中,刘赟便下定决心,要好好琢磨如何炼制硝石和火药。他先是思索着寻找一种能替代手枪的武器,突然又忆起了在电视机上看过的动画片中的场景。
“昔日佣兵骑士一手持着小型弩,骑马时便能发射。在手枪发明之前,这种能单手发射、手枪大小的弩,或许可以作为手枪的替代品。”
刘赟回到府中,找到张善,将自己心中所构想的弩枪模样细细描绘出来,让他依样制作。
尽管张善正忙于工坊的诸多事务,刘赟突然来访并提出请求,但他仍旧平静地接过图纸,仔细端详了一番,问道:“世子,您所说的可是这种能够单手握持并发射的弩?”
“正是。弩的体积越小,其威力固然也会相应减弱,但它轻便灵活,能单手发射,骑兵使用起来定会便捷许多。骑兵骑马靠近敌人后再行射击,威力稍小些也无妨。不过,为方便骑兵骑马射击,这弩务必做得小巧轻便才是。”
张善听后,笑着说道:“世子殿下给老头子安排这么多新奇的任务,老头子却丝毫不觉劳累。上次世子让打造的那带肩托的钢弩大受欢迎,咱们晋国的弓箭手都只想要这种。殿下年纪轻轻,便对兵器如此上心,还不断琢磨着新兵器,这可是咱们晋国和王爷陛下的福气啊!”
刘赟深知工坊整日都因打造带肩托的钢弩而忙得不可开交,如今又让张善增添了一份工作,心中颇感愧疚,也心疼工坊里的工匠们。可他实在迫切地想要看到弩枪制成,便向工匠们郑重承诺,若他们喜欢自己委托制作的东西,定会给予丰厚的奖赏。随后,他才匆匆离开了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