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定策安邦
- 穿越三国:开局成了太子
- 倔强的小蜜蜂
- 3440字
- 2025-04-01 17:35:12
刘赟缓缓抬起手中的弩,稳稳地锁定眼前的目标。他深吸一口气,屏息凝神,食指轻轻扣动扳机。
“嗖!”一声清脆的响动,利箭如离弦之箭,笔直地射向靶心,精准无误。
“此箭术真乃超凡入圣,世子殿下真乃神勇无比啊!”陈贤威满脸惊愕,不禁高声赞叹。周围的一众士兵目睹刘赟开弩的英姿飒爽,也纷纷投来钦佩与羡慕的目光。
“陈贤威,你过奖了,不过是些微末技艺罢了。”刘赟面上故作镇定,神色淡然自若,仿佛这一切都不值一提。然而,他心底却暗自惊叹:“连射十箭,竟有八箭命中靶心。这可是我首次使用这改良后的弩箭啊。难道我真是天生具备射箭的天赋?不,想必定是父王对我的训练极为严苛所致。”
自黄巾军撤退之日起,刘赟便迫不及待地前去寻找张善,取那定制改良的弩箭。张善改良后的弩,在手柄处巧妙地安装了一个小巧精致的肩托,形状宛如缩小版的枪托。如此一来,在瞄准或射击时,只需将肩托稳稳地抵在肩头,弩身便能固定得更加牢固。或许在那些改造弩箭的工匠和手艺人眼中,加装一个支架对弩的性能提升并不会太大。然而,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但凡真正使用过枪械的人都深知,射击时,枪支握持得是否舒适,其影响是何等巨大。就如电视剧《伪装者》中所展现的那样,胡歌在与特工的最终对决中,使用改装套件与手枪组合,射击起来远比一般手枪稳定得多。虽说只是手枪,但其射程竟能达到九十米左右。想想典型手枪的有效射程不过十八到二十三米,便能明白将枪支固定好进行射击,其效果是何等显著。
黄巾军撤离后,小镇许久都未再遭受战火的侵扰,难得迎来了一段安宁祥和的日子。每日清晨,当太阳刚刚升起之时,刘赟便手持弩箭,前往校场刻苦练习射箭。练习的第一天,刘赟便察觉到了一丝异样。“这是何种奇妙的感觉?今日初次用这改良后的弩箭练习,竟觉得莫名熟悉。不,并非熟悉,而是身体仿佛已经记住了。仿若我的身体本就与这弩箭极为契合,且时常练习一般。”此前与黄巾军作战时,刘赟仓促间向敌军射出弩箭,彼时情况危急,他无暇细想,只当是身体的本能反应。可如今,当他静下心来,装好弩箭,瞄准目标,专心致志地练习射箭时,真切地感受到身体似乎知晓如何运用这弩箭,他的身体早已习惯了它的存在。“这可真是有些不可思议……年仅十六岁的刘赟,怎会如此娴熟地操控这弩箭?”事实摆在眼前,刘赟确实极为擅长使用弩箭,且射击技术相当精湛。十发八中,除了得益于弩箭的改良,刘赟对弓箭的熟悉与掌握亦是功不可没。
出于好奇,刘赟细细探寻自己的记忆,想弄清楚自己究竟接受过怎样的训练。这才发现,自十三岁起,他便开始接受弓箭、剑术、枪术、骑马乃至骑射(在马背上射箭)的严苛训练。尤其是射箭,由对射箭技术极为精通且自信的晋王刘崇亲自传授。本就惧怕父王的刘赟,在极度紧张的状态下,刻苦钻研射箭之道。在晋王的悉心教导与严格要求下,他的射箭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张善修改后的弩箭,性能确实卓越非凡。是否该再改造一百支左右,配备给士兵们使用呢?”正当刘赟对弩箭的性能和自己的射击技术深感满意,盘算着生产更多配备肩托的弩箭时,梁习前来求见。
“世子殿下,王爷前来探望您。”
“父王?出了何事?”刘赟满心疑惑,好奇晋王为何突然找自己,赶忙回应梁习,“父王现在何处?”
刘赟依照礼节,匆匆步入晋王府。在内室之中,他不仅见到了晋王刘崇,还看到了太尉许昌、总督许炎等一众晋朝的关键人物齐聚一堂。
“父王,您唤孩儿前来,所为何事?”
“吾儿且先落座。”待刘赟坐下后,刘崇扫视一圈众人,缓缓开口,“永川郡的使者刚回来,传信说左将军皇甫嵩和右将军朱儁在永川大获全胜,一举剿灭了黄巾贼寇。”
听闻官军成功剿灭永川黄巾军的喜讯,内室中的众人,脸上皆露出了欣喜之色。在邺州活动的黄巾起义军中,势力最为强大的当属裴载,其根据地位于永川郡长沙县。追随裴载的黄巾军多达十余万之众,士气高昂,即便是皇甫嵩和朱儁二人,起初也颇感棘手。彼时,裴载率领的黄巾军气势如虹,一度压制住了朱儁率领的政府军。然而,黄巾军终究只是一支农民起义军,无论士气多么高昂,与全副武装、武器精良且训练有素的官军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皇甫嵩、朱儁皆是身经百战的将领,当官军发动包括火攻在内的大规模进攻时,黄巾军瞬间溃不成军。裴载损失了大部分手下,无奈之下,只得逃离根据地长沙郡。皇甫嵩与朱儁乘胜追击,进军延安郡,在延安郡西化郡再次大败黄巾军。众人想到,邺州第一大势力裴载在官军手中遭受重创后,国家再也无需担忧黄巾军的侵扰,不禁面露欣慰的笑容。刘崇看着众人,再度开口:“据骊州太守王云来信,左右都督正率兵剿灭在骊南活动的匪患,王云也已率兵出征骊南。”
这消息令金朝的官员们倍感振奋。在皇甫嵩、朱儁两位将领的率领下,官军在永川取得了大捷,紧接着又准备对骊南的黄巾军展开剿灭行动。一旦邺州势力最为强大的裴载被官军击溃逃亡,甚至就连邺州领土最为辽阔的延安郡,黄巾军也被官军与邺州刺史的军队合力击败,整个邺州便可彻底安享太平。回想起前几日还深陷黄巾军围困、苦战连连的百姓们,在得知不仅都城安然无恙,整个邺州也已重归安宁的消息后,无不欢欣鼓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刘崇接着说道:“多亏左右中郎将的英勇奋战,不仅都城得以保全,整个邺州地区也摆脱了匪患的侵扰。我计划向左右中郎将的营地运送物资,以示慰问,并全力支持正在前线镇压土匪的官军,确保他们的物资供应充足无虞。此外,邺州许多百姓在与土匪的战斗中蒙受损失,失去了家园,我打算向这些百姓发放粮食,以防他们饥寒交迫,同时鼓励年轻力壮者重返家园,重建美好家园。”
刘赟一听,心中顿觉此事有所不妥,暗自思量:“且慢,父王此举似乎有所欠妥。给军队运送物资、救济百姓自然是好事。但让这些年轻人仓促返乡,是否过于草率?黄巾军围城多日,黄巾之乱至今仍未彻底平息啊。”刘赟满脸惊讶地望向刘崇,心中虽有所疑虑,但一向惧怕父亲的他,即便觉得不对,也难以鼓起勇气向刘崇提出反对意见。正当刘赟左右为难之际,幸好有人与他想法一致。
“王爷,臣斗胆直言,此刻让这些年轻人返乡,似乎过于仓促了。”晋国太尉许昌挺身而出,直言不讳地反对晋王刘崇的意见。
“许昌,你且说说你的看法,为何觉得不妥?”刘崇问道。
“王爷,向官军军营提供军粮、向百姓发放粮食救济,此乃天经地义之事。但臣以为,让守卫城池的士兵们返乡,实在过于急躁。就在数日之前,土匪还曾包围并袭击了城池。虽然永川的土匪大军已被官军击退,据说骊南的土匪也遭到了官军的攻击,但骊州各地仍有土匪残余势力。若不将他们彻底镇压,我等绝不能掉以轻心。”许昌一番言辞恳切、条理清晰,令人信服。
许昌反对遣返士兵的提议,得到了包括杜炜在内的其他官员的纷纷点头赞同。回想起黄巾军包围都城之时,刘崇、许昌不仅招募官军,还征召金兵,共同参与保卫都城的战斗。都城出动了三万士兵,守护都城、晋县等九座城池,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最终成功击溃了黄巾军,都城未遭受重大损失。虽说目前仍在征召青壮年男子入伍,维持着三万大军,但若是依照刘崇的建议,将这些青壮年男子打发回家,那么守卫都城的士兵数量将锐减至不足一万人。黄巾军虽已撤退,但黄巾之乱尚未彻底结束,以不足一万的兵力去守卫九座城池,实在太过危险。况且,刘崇还有向延南运送军事物资的计划,既需要运送物资,又要在运输途中保护物资免遭土匪侵扰,必然需要大量士兵。
刘崇听了许昌的回答,面露犹豫之色。见状,刘赟鼓起勇气,开口说道:“父亲大人,救济百姓、重建家园固然重要,但盗贼尚未被彻底剿灭。依孩儿之见,当下最重要的是调集士兵,加强城堡防御。至于重建百姓的家园和生计,只需提供粮食,确保百姓不被饿死即可。孩儿相信,百姓们定能自力更生,重建美好家园。”刘赟一边强忍着内心对刘崇的惧怕,努力抑制住身体的颤抖,一边坚定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所幸,平日里对刘赟宠爱有加的刘崇,听了这番话后,露出担忧的神色,稍作思索,便接受了刘赟和许昌的建议。“是我有些操之过急了。首先,我会将物资送往府营,慰劳官兵,并分发粮食给百姓,以防他们挨饿受冻。然后,一边守卫城堡,一边修复受损倒塌的城墙,修补和补充损坏生锈的武器,全力加强城堡的防御。”
“王爷英明,臣等感激不尽。”众人齐声说道。
说出自己的想法后,刘赟心中仍有些忐忑不安,双手微微颤抖。他咬紧牙关,双手紧紧扶着桌子,努力平复着情绪,暗自给自己鼓劲:“做得好。虽然艰难,但不能一直沉默,总得开口表达。不过,虽说要修复武器、城墙,但在之前的战斗中,黄巾军从未破坏过城墙,也未曾翻越城墙。这次父王是打算未雨绸缪,加固城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