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突遇阻碍
- 穿越三国:开局成了太子
- 倔强的小蜜蜂
- 3389字
- 2025-04-01 17:39:47
刘赟正与陈到交谈之际,前去前方侦察的骑兵匆匆返回营地。
听闻骑兵带来的消息,许炎不禁高声惊呼:“什么?竟有人胆敢挡路?!”
刘赟被许炎的惊呼声吓了一跳,连忙问道:“许将军,究竟发生了何事?”
“殿下,实在抱歉。据前方侦察兵回报,有一群人手持武器,在官道上扎下营寨,拦住了我们的去路。”许炎神色凝重地回答道。
“你是说他们挡住了我们的前行之路?难道他们是强盗?”刘赟眉头紧锁,追问道。
“根据侦察兵所言,他们看起来并不像是山贼。”许炎摇了摇头。
“那堵路之人究竟有多少人?”刘赟继续追问。
“人数恐怕不少于五百。若是土匪或是觊觎我们军需品之人,说不定还有更多人埋伏在附近。殿下。”许炎回答道。
刘赟听完许炎的报告,沉思了片刻,心中已有了计较:“那咱们就去会会他们,看看究竟是何方神圣。”
“殿下,这……”许炎一脸疑惑,欲言又止。
“我不清楚堵路之人是土匪,还是附近村庄的民兵。但若是只有五百人左右,倒也无需过于担忧。咱们亲自去见见他们,听听他们怎么说。咱们军队有三千人,其中骑兵就有三百,何惧一支区区五百人的队伍?虽说担心会有埋伏,但只要这三百骑兵时刻保持警惕,密切留意周遭环境,定能轻松应对。我猜,那些堵路之人若不是朝廷军,装备肯定比不上咱们。咱们士兵身着坚固铠甲,手持锋利利刃,就算真的混战起来也无需惧怕。况且咱们还有五百名配备精良弓箭的士兵,即便遭遇伏击也能应对自如。”刘赟冷静地分析道。
“殿下,还是让我先率领骑兵出去迎战吧。他们若是蛮横无理,恐怕会对殿下不利。”许炎面露担忧之色,试图劝阻刘赟。
许炎想让刘赟和主力部队原地等待,待他查明这群人的身份后再做打算。可刘赟却有自己的想法:“情况还没到危险的地步,没必要退缩。虽说许将军是士兵的指挥官,但我才是这运输部队的队长。无论发生何事,我都得承担起责任,必须亲自去确认他们的身份。主力部队行动起来耗时较长,许将军,咱们一道去。若是与骑兵同行,也不会有太大危险。咱们先去与他们碰面,确认身份,主力部队便可暂停前进,以免延误行程。要是咱们率领骑兵先行,在主力部队继续前进的同时与他们相遇,也不会耽误太多时间。”
许炎虽觉此举不妥,但刘赟身为晋王世子,他也不敢违抗命令,只好一脸无奈地应道:“世子殿下,末将领命。”
许炎一声令下,骑兵们迅速整装待发,他自己则一马当先,骑马前行。刘赟带着骑兵紧紧跟在许炎身后,表情凝重的陈到和满脸担忧的杨阜也骑着马,与刘赟并肩而行。
众人向前骑行了一段路后,便瞧见一群人在路中央扎下营寨。只见现场约有五百人,人人身着整齐划一的军装,其中约有一半人身披铠甲,还高举着旗帜,看起来确实不像是黄巾军或土匪。
许炎催马靠近,大声喝问道:“我乃晋国统帅许炎,尔等为何封锁官道?”
随着许炎的呼喊声落下,人群中走出一人,拱手答道:“在下乃白国白县郡守文钦。我等是为讨伐土匪(黄巾军)而拿起武器的义军。在白县击退土匪后,我等听闻官军已进军永川剿匪,便离开白县,打算加入官军,一同前往永川。可在去永川的路上,又听说官军已剿灭永川的土匪,正往延南进发,于是我们便将目的地改为延南。只是途中士兵们疲惫不堪,粮食也快耗尽,实在走不动了。”
许炎听了文钦的回答,满脸怀疑之色,质问道:“你既是白县郡守,就该守护白县,为何要前往汝南?白县如今由谁守护?况且你率领的并非官军,而是义军,实在可疑。”
文钦闻言,不慌不忙地从怀中掏出自己的印信,递了上去。
许炎接过印信仔细查看了一番后,让骑兵将印信呈给刘赟。刘赟确认无误后,又展示给杨阜和陈到看。
“这印信无疑是对现任职位的正式认可,我看他不像是在撒谎。”杨阜和陈到看过印信后,异口同声地说道。
刘赟听了他们的话,便让杨阜率领一部分骑兵返回许炎处,继续守护运输部队。
文钦将印信交给许炎后,又详细解释起他们的处境来:“白县被土匪(黄巾军)洗劫一空,几乎没什么可防守的了。土匪来袭时,县令和县官都逃走了,大部分士兵也跟着跑了,我根本守不住县城。无奈之下,我只好率领剩下的士兵与土匪作战。可士兵不足一千,土匪却有上万之众。我实在无力回天,只能把县城让给土匪,逃到山里等待时机。后来,我召集了本县的青年和那些想要与土匪作战的人,攻打土匪。直到最近,我还在山里与土匪周旋。不过土匪撤出白县后,我便出去讨伐其他县的土匪了。”
刘赟听了文钦的讲述,心中暗自思量:与晋国不同,邺州的其他地区想必也遭受了黄巾军的严重破坏。史书上记载,邺州四个诸侯国中,只有晋国成功打败了黄巾贼,其余诸侯国的土地均被黄巾贼掠夺。看来不仅永川和延南成为了战场,白国和其他国家也都遭受了巨大损失。
“我理解你的处境。但你为何要封锁道路?我们正忙着给延南的官军运送物资,时间紧迫,赶紧让开道路。”许炎对文钦喊道。
文钦听了,低下头,露出恳求的神色,苦苦哀求道:“我们不是土匪,是出来协助剿匪官军的。如今粮食快没了,附近的村子也被土匪洗劫一空,实在弄不到粮食。恳请你们发发慈悲,给我们点粮食,让我们能撑过这几天。”
“什么?分发军粮?这批军粮可是大王特意拨给左右中郎将营帐的,你一个区区县令,竟胆敢觊觎这批军粮,难道就不怕掉脑袋吗?”许炎厉声呵斥道。
尽管许炎的语气中充满了威严与斥责,文钦却依然低头恳求,眼神中满是期盼。
刘赟见状,缓步上前,对许炎说道:“许将军,您看这白县郡守的印信,似乎并无虚假。我们本就筹备了救济百姓的粮食,不妨分出一些给他们吧。他们出征剿匪,也是有功之人,理应得到奖赏。”
许炎沉吟片刻,回应道:“世子殿下宅心仁厚,他们今日能得此善果,实乃福报。那就赠予他们三十担粮食吧。”
“如此甚好。”刘赟点头应允。
刘赟自晋国出发时,除了筹备运往军营的粮食外,还备下了大量的救济粮。这些粮食,一来是作为运送军需品士兵的口粮,二来是为了沿途救济那些饱受饥饿之苦的百姓。正因如此,才有余粮可以分给文钦等人。
“这位便是晋国世子殿下。”许炎向文钦介绍道。
“拜见世子殿下!”文钦等人纷纷躬身行礼,语气中满是敬畏与感激。
“世子陛下慈悲为怀,赐予你们粮食,你们定要铭记殿下的恩情。”许炎语重心长地说道。
“多谢世子殿下的仁慈!多亏您的恩赐,我们才得以摆脱饥饿的困境。”文钦等人感激涕零,连连道谢。
“直至不久前,晋国也在为保护城堡、抵御土匪侵扰而浴血奋战。我深知你们的处境艰难,因此特意送来粮食。你们定要振作起来,重建家园。”刘赟语气温和而坚定,给予他们莫大的鼓舞。
“多谢殿下!”文钦等人再次道谢。
在刘赟与文钦交谈之际,许炎已下令士兵给文钦送去三十袋大麦。三名骑兵策马扬鞭,迅速冲向主力部队。不久后,主力部队抵达,士兵们从马车上卸下三十袋粮食,整齐地码放在地上。之所以选择大麦而非大米,是因为晋国所属的邺州地区位于淮河以北。在中国,淮河不仅是地理上的分界线,更是气候上的分界线。由于雨量和气候的差异,淮河以南地区主要种植水稻,而淮河以北地区则主要种植小麦和大麦。
分发完粮食后,刘赟等人准备继续前行,而文钦等人却执意要跟上来。
“我们得赶紧启程了,大家务必小心谨慎。”许炎提醒道。
话音刚落,文钦便急切地说道:“我们也愿意追随世子陛下。”
许炎难以置信地看着文钦,又转头看向刘赟,眼神中充满了询问与疑惑。
“你不是说饿了吗?我们马上就要出发了,你们先填饱肚子,恢复体力。等恢复好了再慢慢跟上来也不迟。”刘赟并不想让文钦等人跟随运送军用物资,于是委婉地劝说道。
然而文钦态度坚决:“我饿一天也无妨。趁着回军营的路上,我也想报答太子殿下的恩情。请允许我们跟随左右。”
“请允许我们跟随!”文钦身后的青年们也纷纷低头请命,语气中满是坚定与执着。刘赟实在不忍心拒绝他们的请求。
“那你们就赶紧跟上吧。要是你们脚步慢了,我可不会等你们。”刘赟无奈地说道。
“我们定会铭记世子殿下的恩情,誓死报答!”这一次,文钦和众人齐声回应,声音铿锵有力。刘赟一行人继续出发,而文钦一行人则紧紧跟在运送军需品的士兵后面。
骑在马上的杨阜回头望着跟在后面的文钦一行人,靠近刘赟低声说道:“白县如今这状况,倒是因祸得福了。”
“杨先生,您这话是何意?”刘赟不解地问道。
“他们以缺粮为由,搭上了太子您这趟顺风车,可谓是因祸得福啊。”杨阜意味深长地说道。
刘赟听了杨阜的话,脊背不禁一阵发凉:难道这一切都是文钦精心策划的阴谋吗?
刘赟正满脸惊讶地看着文钦,这时陈到走了过来,说道:“他是个有胆有识的人,也很幸运,能在这个时候恰好遇到世子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