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李存勖家破人亡 一

第176章 李存勖家破人亡 一

郭从谦押运辎重行军不过十余里,猛然间雷雨大作,车马泥泞难行。左右士卒接连叫苦,郭从谦心中暗骂庄宗无道。为难之际有士卒来报:“启禀指挥使,李嗣源已率兵攻陷开封。”郭从谦闻之大惊。

郭从谦本是个伶人,认大将郭崇韬为叔父。郭崇韬被李存勖杀死后,他在部属中为郭崇韬鸣冤叫屈,李存勖知道后召去训斥道:“你为什么要违背我而去依靠郭崇韬,想干什么?”郭从谦听了又怕又恨。

于是郭从谦召集麾下将士泣血陈情道:“李嗣源已破开封,若不能将车马押回京师,万岁必坑埋汝等。”左右将士群情愤慨,从谦进而说道:“我欲与众将士杀回京师灭族昏君,献降上柱国。”士卒一听纷纷响应。郭从谦于是摒弃车辆行装,率三千禁兵轻装返回京师。

郭从谦身居禁军指挥使,洛阳守兵不知他已反,让其三千士卒入城。禁军们焚毁宫门直杀内宫。

却说李存勖回宫后,决定前往汜水关与李继岌会合,再联兵进剿李嗣源。他命扈从军兵候于宫门外,自己在内殿进食。这时伶官史彦琼慌忙跑至失声哭道:“万岁危矣,郭从谦率禁军造反杀入内宫。”

庄宗惊道:“内庭可有护卫?”

陪在一侧的景进答道:“尚有元行钦将军统领的三百黄甲军。”

庄宗道:“令元行钦速挡之!”

禁军统领元行钦率三百黄甲军冲入宫院,郭从谦拦住去路。元行钦怒喝道:“尔等受唐主皇恩,怎敢生此叛逆?”

郭从谦答道:“上柱国李嗣源替天行道,我等欲另立明主,元将军何不与我等共迎上柱国入城?”

元行钦答道:“万岁视我如肱股,元某可死不可降!”遂率兵与三千禁军混杀一处。

须臾,禁军人多势众,黄甲军死伤已尽,几百禁兵与元行钦酣战一处。元行钦杀兵无数,奈何无马难逃,力竭而亡。

禁军攻入绛霄殿,李存勖一马当先,带领侍卫冲杀过去,将叛军赶出门外,并且关上大门。郭从谦又重新组织人马,放火焚烧兴教门,趁火势又杀入门内。李存勖临危不惧,与侍卫拼死抵挡,杀死数百乱军。忽然飞来一箭,正中他的面门,痛得他几乎昏倒。鹰坊人(专事养鹰以供皇帝田猎的宫人)善友将他扶到绛霄殿廊房下,拔出箭矢,顿时血流如注。李存勖连叫口渴,宦官奉刘皇后之命奉上酪浆。李存勖一杯才下遽尔殒命。年才四十二岁。符彦卿、何福进、王全斌等见唐主已殂,皆恸哭而去。善友敛乐器覆尸,放起一把无名火,将乐器及唐主遗骸,俱付灰烬,免得乱兵蹂躏,然后遁去。

刘皇后最得恩宠,闻夫主伤亡并不出视,亟与唐主四弟申王存渥,收拾金宝贮入行囊,匆匆出宫,焚去嘉庆殿,引七百骑出狮子门,向西遁走。

是夕李嗣源已至罂子谷,闻唐主凶耗,泣语诸将道:“主上素得士心,只为群小所惑,惨遭此变,我今将何归呢?”【好去做皇帝了,李嗣源未免做作。】

诸将当然劝慰,才见收泪。于是驰书远近,报告主丧。

庄宗被诛,其宫室人等尽死乱兵刀下,伶官阉党多备缉拿。郭从谦召集文武大臣,众人不知宫中有何变故,只听郭从谦厉声说道:“伶官作乱,皇帝无道,本官承天下大义诛杀昏君,欲另立明主!”百官闻听庄宗驾崩伶党被缉,竟无人悲痛,反而各自窃喜。忽士卒来报:“李嗣源五万大军冒雨兼程,已临近洛阳二十里。”

郭从谦道:“上柱国乃圣上皇兄,贵为帝胄当承天命。”朝中文武无人敢驳,连声赞许。

未几,李嗣源率兵摆阵洛阳城下。众人商议献降之人,太博学士冯道对张全义道:“张大人在百官之老成持重,今日李嗣源兵马杀到,还请大人代为出使。”

张全义顿时脸色铁青,恐惧道:“老夫虽然有心献城,不过李嗣源一直忌恨我这前梁旧臣,不肯相容。”

冯道道:“李嗣源此番乃是为诛杀伶党而来,非是忌恨前梁旧臣,李嗣源必不会责怪大人。下官与大人同去,定保你我安然无恙。”

张全义道:“既然如此,可道与老夫同往敌营。”

洛阳城门大开,张全义、冯道二人各乘一马,带随从数人来至军前。冯道一看压阵的李从荣,拱手道:“劳请少将军通禀一声,张全义、冯道为洛阳百姓来军中求议。”

李从荣道:“先生稍等,我去禀告。”

片刻功夫,李从荣回马道:“上柱国有请二位大人中军帐说话。”二人进入帐中行礼,只见李嗣源端坐虎皮宝座,横眉立目;两侧将官手扶剑柄,威仪严肃。李嗣源问道:“二位大人来此何干?”

张全义道:“大将军神威将至,下官特为洛阳百姓向将军祈求太平。”

“哼!”李嗣源道:“若不是我举义兵讨伐伶党,今日绝不留汝狗命!”

张全义吓得连连称是,冯道道:“我等身为人臣,饱受伶官专权之苦,今日上柱国神兵天降匡扶正义,真乃社稷幸甚。臣等特来恭请大军入城。”

李嗣源道:“既然是二位大人来请,我肯定不负诸公所望。二位大人回城告知百姓及众臣公,我只问罪伶官男宠,其余人等一概免罪。”张全义、冯道连声称谢,遂引李嗣源大军入驻洛阳城。

统计唐主称帝仅及四年,先时承父遗志,灭伪燕,扫残梁,走契丹,三矢报恨,还告太庙,及家仇既雪,国祚中兴,几与夏少康、汉光武相似。偏后来妇寺擅权,优伶乱政,戮功臣,忌族戚,不恤军民,酿成祸患,就是作乱犯上的郭从谦,也是优人出身,平白地令典亲军,致为所弑。

一个曾威震中原的马上皇帝,最后死得如此凄凉,自然引起后世诸多的感慨与思考。欧阳修专门为此撰写了《伶官传序》:“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后人有诗叹道:

晋王临终三箭传,

中原四面扫敌番。

摔杯定计诛逆党,

北伐幽燕退契丹。

鏖战黄河灭朱梁,

迁都洛阳取蜀川。

少年得志老来哀,

不近贤能近伶官。

却说李嗣源率兵入洛阳,传令群臣于兴圣宫议事。李嗣源左右众将皆劝其登基称帝,李嗣源把冯道叫到身旁,问道:“众人欲保我即位,先生以为如何?”

冯道答曰:“庄宗诸子皆死于宫中乱兵刀下,惟魏王李继岌尚拥兵西蜀。若将军称帝,则魏王造反有名,陷公于不义。”

李嗣源问:“众人拥戴我,不知如何答复,望先生教我。”

冯道言道:“将军可以监国之名,代行君主理朝。”

过了少时,群臣会集兴圣宫,张全义道:“上柱国救社稷于危难,救万民于水火,功盖千秋。国不可一日无君,为臣斗胆奏请上柱国顺承天命,登基为君。”

李嗣源道:“本帅起兵乃是诛杀伶党,另立明君,魏王尚在西蜀,待其归朝当立储君。我暂以皇叔之身代为监国。”文武众臣又请李嗣源登基,李嗣源依旧辞而不受,仍自称监国。李嗣源令人寻到庄宗尸骨祭奠于西宫,并存庄宗灵柩,待魏王归朝送柩登基。

李从荣、李从珂、安重诲、石敬瑭、刘知远五人听说李嗣源有拥立魏王李继岌登基之意,连夜往兴圣宫求见李嗣源。李从荣道:“父亲千万不可待魏王归朝登基!”

李嗣源道:“魏王李继岌乃先皇长子,理当即位。”

安重诲道:“今日朝堂之上,群臣两请监国登基,监国虽辞而不受,但魏王若是得知此事,必要加害监国大人。”

李嗣源问:“何以见得?”

安重诲道:“魏王为人面善而心狠,郭崇韬总揽朝政,魏王杀其满门;如今主公已是监国,只恐魏王更不能容。”

李从珂也劝道:“父亲可曾记得,昔日您被王彦章打下沁水河。河水倒流将父亲冲进上游吞龙沟,那水沟吞龙不吞人,可见父亲确有真命在身,理当称帝。”其余众人也是连声规劝,李嗣源起身思虑再三,无奈叹道:“老夫一世忠烈,本欲另立明主,如今却进退两难。”

安重诲劝道:“康延孝将军举兵在汉州起义,可命其阻杀魏王。倘若纵虎归山,则后患无穷。”李嗣源叹道:“这一步之差,要让老夫背千古骂名。”

李从荣双膝跪倒,劝道:“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父亲不可再犹豫!”安重诲、石敬瑭等也接连跪倒苦劝:“监国不可犹豫。”李嗣源满怀焦虑咬牙捶案,对众将说道:“传令康延孝阻杀魏王!”正是:

半生忠烈成笑谈,

人随时势难上难。

从来忠奸只一步,

自古成败棋一盘。

欲迎和风陪春醉,

反遭冷霜伴秋寒。

西川断绝朱邪氏,

只教后唐另脉传。

却说同光四年(926年)正月二十七日,后唐大军东撤回朝,大军从成都出发,李继岌令康延孝以一万二千人为后军。二月六日,中军到达武连,朝中使者带诏书到,说西平王朱友谦有罪被处死,命李继岌杀掉他的儿子遂州节度使朱令德。康延孝闻讯大惊,对各位军校说:“西平王【朱友谦】背弃伪朝归顺国家,辅佐李存勖成就霸业,如今与郭公都以无罪而灭族,回朝廷后该轮到我了。”

当时康延孝部下都是后梁旧将,听说西平王惨遭祸害,李继岌又杀了他的儿子朱令德,于是哭着对康延孝说:“西平王无罪,家中二百人被杀,河中旧将没有不受牵连的,我们回去后必死无疑。”

康延孝于是带领众兵往回走,自称西川节度使、三川制置使,用檄文向蜀人招兵,三天之内,人数达到五万。

魏王李继岌闻讯,下令停止班师,将军中精锐骑兵七千人全部拨给判官任圜,让他率领平叛,自己则驻军利州以待,此时东川节度使董璋也率兵二万来援,西川节度使孟知祥命大将李仁罕、李延厚率兵四万二千人与任圜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