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贞观之治
却说从汉高祖开始,封建王朝就有“和亲”的传统,到了唐太宗当政期间,这一传统被发扬光大,连李世民的妹妹衡阳公主都嫁给了突厥王子阿史那社尔。
这时吐蕃王松赞干布也想娶回一个公主,于是派使者来向大唐求亲,毕竟李世民被当时的少数民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如果能娶回“天可汗”的女儿,也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可是李世民却拒绝了。
是吐蕃王朝第三十三代赞普,从小聪慧伶俐,十二岁那年便登上了赞普的位置,平息叛乱,受到人们的拥戴。
使者既返,对松赞干布说:“初至大国,待我甚厚,许嫁公主。这时吐谷浑王入朝,有意离间,遂不许嫁。”
松赞干布一听火了,心说我打不了大唐准岳父,还打不过你一个小小的吐谷浑?于是发兵以击吐谷浑。吐谷浑不能支,遁于青海之上,以避其锋。
这一仗把吐谷浑打得血头血脸,因为吐谷浑是大唐属国,他要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实力,最重要的一点,吐谷浑境内有一条从柴达木盆地通往西域的要道。
打败了吐谷浑之后,松赞干布大兵压境,攻击唐朝的松州,松赞干布宣称,若迎娶公主不成功,他们将继续前进。
李世民一听立即派手下大将侯君集率领五万大军支援边境,侯君集的前锋部队由牛进达带领,到达当晚就对吐蕃军队来了一次偷袭。
这一战斩杀吐蕃军队一千多人,松赞干布一看赶紧跑了。
公元640年,松赞干布又派丞相禄东赞出使大唐,要求迎接文成公主入吐蕃。
在这次使唐过程中,禄东赞展现出了超高的智慧,唐太宗欣喜不已,许嫁文成公主,又以琅邪长公主外孙女段氏妻之。禄东赞辞曰:“臣本国有妇,父母所聘,情不忍乖。且赞普未谒公主,陪臣安敢辄娶。”
对于禄东赞的这种态度,李世民倍加赞赏,对松赞干布也有了好感,毕竟有这么一个随从,主子肯定还要优秀。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江夏王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伴随下,到达唐朝下属的吐谷浑,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
之后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一起来到逻些,因为文成公主是大唐宗室之女,松赞干布封其为皇后,并为其修筑布达拉宫。
李世民从瞧不上松赞干布,到满心欢喜地送文成公主入藏,可谓是一波三折。
在李世民的倡导之下,朝廷开展了大规模的人才选拔推荐活动。由于这个活动规模声势宏大,就有人打算浑水摸鱼。太宗听说有人谎报官阶和资历,就命谎报的人自首并警告说,如果不自首,一经查出,便处以死刑。
过了不久,有一个谎报资历且不自首的人被抓了。唐太宗将他交给大理寺处理,大理寺根据国家的法律,将这个人判处了流放。
太宗听说这件事以后,就把大理寺少卿戴胄找了过来,问他:“你应该知道我当初下的诏书上说,不自首的人处死刑。现在,你判处他为流放,这不是向天下人表示我说话不算数吗?”
戴胄回答说:“要是陛下当时就杀了他,那是陛下的事。但是,现在你既然已经把他交给大理寺处理了,我就不能违背法律。”
太宗问戴胄:“那么,你自己遵守了国家法律,却让我失信于天下人吗?”
戴胄说:“法律,是国家用来取信于天下的保证,国家的信用才是最大的信用。您所说的话,只是当时凭着一时的喜怒讲出来的。陛下一时发怒,想要杀死他。后来知道不能这样,才将他送给大理寺按照法律处置。这正是您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的结果。我觉得陛下的做法非常可贵,因此很值得珍惜。”
听了戴胄的这番话,太宗说:“在我认识有误的地方,你能够纠正我,我非常感谢你。”
于是,唐太宗改变初衷,同意了大理寺的判决。
贞观年间,李世民下令,放390名死囚回家过年,待来年秋后再赴京问斩。
这件事看起来荒唐不已!如果被放回家的死囚,来年秋后不回来问斩,或者今后再出去闯祸,那李世民岂不是放虎归山吗?
果然第二年的秋天,390人中有一人“放了鸽子”,没有在约定时间奔赴刑场。在大家都认为他不会再来的时候,一俩牛车映入眼帘,车上坐的人正是那名死囚,原来此人在奔赴刑场之时病倒在路上,为了在约定时间内赶到,不得已雇佣了一俩马车。
这件事确实存在。白居易有诗为证:
怨女三千放出宫,
死囚四百来归狱。
唐太宗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完善科举等一系列政策,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民族风俗,促进民族融合,稳固边疆,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下,出现了一个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