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薛仁贵与苏定方 一

第32章 薛仁贵与苏定方 一

却说有一天李治心血来潮,问户部尚书高履行:去年全国增加了多少人口?

高履行回答说:去年的人口增长,同往年一样,还是15万户。

李治又问:那咱们国家现在有多少人口呢?

高履行道:380万户。

李治掐指一算:嗯,现在有380万户,贞观之治一共是23年,每年人口增长15万户,23年的增长人口数目就是360万户……不对啊。难道贞观之治开始的时候,人口总数不过20万户?

高履行道:差不多。

李治又问:那大隋开皇年间有多少人口呢?

高履行道:870万户。

李治大惊:那隋唐改朝换代时,把全国人口几乎杀光了吗?

高履行沉默不言。

李治寻思了半天又问:那隋朝开皇时,生产的粮食有多少呢?

高履行道:当时的粮食,足够870万户吃50年。

李治大惊道:原来贞观之治,就是带着隋朝几十分之一的人口,狂吃人家50年的粮食……

高履行心里话:这是你说的,我没有说。

关于这段对话,在《资治通鉴》中写得明明白白,即使我们把这段话打上八成的折扣,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隋唐之战,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恐怖到了极点——天底下的老百姓,几乎要被赶尽杀绝了,而大隋时代抓革命,促生产生产出来的粮食,却成了李世民贞观之治的经济基础。

退一万步说,就算贞观年间的人口并没有少到如此恐怖的程度,那也不到隋朝开皇年间的50%,这就意味着隋朝已经为唐朝准备了足足100年的粮食。

史家通过这段记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贞观之治”与李世民毫无关系,任何人当上皇帝,都会在如此稀少的人口基础之上,坐享“之治”带来的社会福利。

却说贞观年间,西凉进犯大唐边境,唐太宗派猛将薛仁贵西征。唐太宗去世后李治继位,薛仁贵率领三十万大军攻打西凉,后来不幸中计被围困于阳城。唐高宗闻之,立刻派薛仁贵长子薛丁山领兵增援。

樊梨花的父亲樊洪本是西突厥寒江关关主,薛丁山走到寒江关时,樊梨花和父亲投靠大唐,樊梨花遵从师命嫁给薛丁山为妻。

樊梨花才貌双全,她跟着薛丁山一起征战四方,立下赫赫军功,唐高宗念其军功,破例封其为威宁侯,后人还写了几首藏头诗来纪念她。

藏头诗·樊梨花

樊 哙本是汉王将

梨 树下面把酒尝

花 开花落随刘邦

女 儿情长放一旁

中 原逐鹿马蹄扬

豪 气冲天仰天望

侠 影剑气震四方

藏头诗·樊梨花

移 情时代数风流

山 外青山景依旧

倒 影镜湖心起浪

海 风阵阵解乡愁

樊 妹奇才多智谋

梨 园惊艳暗香传

花 中魁首赛牡丹

藏头诗·樊梨花

威 名赫赫一红颜,

宁 死不屈两肝胆。

侯 门五锡谁得似,

樊 家女儿千古鲜。

梨 蕊欲吐天外香,

花 容已教天下传。

苏定方,本名苏烈,表字定方。年及弱冠,出身冀州豪强的他便拿起武器与父亲苏邕一起,组建了一支数千人的军事力量,在隋末的乱世中讨伐流寇,保境安民。

那时冀州一带烽烟四起,势力最强的流寇,当属清河郡张金称的队伍.

出身农民阶层的张金称,是隋末山东起义军的领袖之一。早期起兵之时,他尚抱有一丝解救百姓于水火的善心。可到后来引用司马光的话来说,就是“金称比诸贼尤残暴,所过民无孓遗”。这个表述可能有正统王朝对张金称一伙的贬低之意,但无法否认,这个时候的张金称已为祸一方。

隋大业十二年(616年),隋炀帝令太仆杨义臣自辽东回师,全权负责山东一带剿匪事宜。作为当地有名的民间保安力量,苏定方的队伍也加入了此次清剿行动中。在杨义臣与苏定方的密切配合下,张金称最终兵败身死,早早退出争霸天下的征途。

苏定方的父亲去世后,苏定方代领其众,继续维护着地方的和平与稳定。然而,逐渐席卷天下的隋末农民起义,还是将他推入了时代的浪潮之中。

经过一番兼并攻伐,河北、山东一带纷纷归附窦建德。

窦建德为人豪义,喜侠节,在十里八乡中威望甚高。与苏定方一样,窦建德起兵的理想也是为了保境安民。在共同理想的驱使下,两人走到了一起,为百姓共谋福利。

在窦建德军中,苏定方颇受赏识。窦建德麾下大将高雅贤将其收为养子,好生培养。之后,跟随着义父高雅贤和首领窦建德的步伐,苏定方迅速在隋末的战场上成长为一员骁将。

可惜时运不济,在与唐朝争夺天下的过程中,窦建德兵败虎牢关。苏定方只能追随义父高雅贤,投身刘黑闼军中,再举义旗。

唐武德五年(622年)正月,刘黑闼自称汉东王,宣布继承窦建德遗志,力讨大唐。

刘黑闼其人正如《隋唐演义》中所描述的那样,狡诈蛮横,嗜好赌博。罗士信(罗成的原型)、徐世绩、薛万均兄弟等皆曾折辱于其手,堪称大唐名将的噩梦。

不过,在唐朝大军持续进攻下,刘黑闼大军折损十之七八,高雅贤也死于罗艺之手,以窦建德、刘黑闼为首的河北势力彻底败亡。

尽管在刘黑闼手下的大部分时间,出于使命的要求,苏定方一直与唐朝军队为敌。但刘黑闼败亡后,李唐方面并没有怪罪于他。

此时,因感念高雅贤的提携之恩,小有名气的苏定方甘为一介平民,回家种地。

许是因为个人名气,在沉寂一段时间后,苏定方被唐朝征用。至迟于贞观初年,他出任大唐匡道府折冲(官阶正五品下),效力军前。

彼时,李世民已通过玄武门之变,成功谋得皇位。解决完内部矛盾后,他把目光放到了更远的北方草原,那里是东突厥汗国的天下。隋末天下争雄之际,东突厥汗国曾是各路诸侯想尽办法巴结的“大佬”,唐朝也不例外。

在东突厥可汗的帮助下,唐军相继击败了薛举、刘武周等割据势力,并最终建立了大一统帝国。只是,当中原天下渐定之时,如此强大的东突厥汗国未免将成为唐朝未来扩张的重大威胁。

双方必有一战!

贞观三年(629年),腾出手来的唐太宗李世民终于按捺不住狂躁的内心,以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兵发六路,消灭东突厥汗国。作为唐军将领,苏定方被主帅李靖选为先锋官,统帅部分骑兵参与战斗。

经过数月战斗,唐军逐渐将东突厥颉利可汗的部队驱赶到了阴山一带。在战场形势愈发明朗的情况下,颉利可汗提出求和,希望通过缓兵之计,为自己争得救命时间。

此时为麻痹颉利可汗,李世民一边命莒国公、礼部尚书唐俭全权负责与东突厥商定归顺事宜,一边急令李靖整军备战——千钧一发之际,心领神会的李靖率领大军压上,并命苏定方以麾下200骑兵先头攻击颉利可汗。

在月色和大雾的掩护下,凭借以往的作战经验,苏定方等人很快摸到了颉利可汗大帐。

苏定方及其麾下骑兵大开杀戒,不多时,颉利可汗牙帐前已血流成河。慌乱间,颉利可汗翻身上马,凭借少数护卫的奋力冲杀,逃出了战场。

自此,在唐军的合围下,东突厥大军全线溃败。大唐帝国占据了阴山以北的大片土地,并从诸部首领那儿获得至高无上的“天可汗”荣耀。

此战后,苏定方以功升左卫中郎将(正四品下),成为大唐帝国内一名中级军官。

正所谓“月盈则亏,物极必反”。就在苏定方满怀信心要为大唐再立新功之际,他的仕途却似乎戛然而止了。

从贞观四年开始,往后25年内,苏定方别说攒功升官,就连唐太宗朝数次对外作战中,也难觅此员大将身影。作为与之有相似经历的初唐将领,程名振早年间也曾供职于窦建德军中。

贞观年间唐太宗讨伐高句丽时,程名振随军出战,屡建战功,颇受唐太宗嘉许。唯独,同出窦建德麾下的苏定方,史书上只字未提。

对于这一奇怪现象,有学者指出,这可能跟唐朝文、武两班大臣的倾轧有关。

在灭东突厥一战中,唐俭曾作为使者“诱饵”只身前往敌营,试图骗取颉利可汗的信任。当李靖准备出兵之际,唐俭还未得知唐军即将进攻的信息,仍卖力地为大唐与东突厥友好往来尽心竭力。直到苏定方神兵天降,唐俭才如梦初醒,仅以身还。

可想而知,唐俭逃出生天后对李靖、苏定方等人的怨恨到底有多深。

于是,史料中便出现了御史大夫温彦博、尚书右仆射萧瑀等朝廷重臣弹劾李靖“军无纲纪,致令虏中奇宝,散于乱兵之手”的记载。

乍一看,这段文字是李靖、苏定方纵兵劫掠的“罪证”。实际上,“虏中奇宝”当指颉利可汗。匪首跑了,身为主要责任人的李靖只能“无所辩,顿首谢”,相当于默认了在这次战斗中,自己指挥上的严重错误。

但具备资深军旅阅历的唐太宗,又怎愿让这位“大唐战神”就此沉沦呢?关键时刻,唐太宗站出来为李靖解了围,称:“隋将史万岁破达头可汗,有功不赏,以罪致戮。朕则不然,当赦公之罪,录公之勋,加封李靖为左光禄大夫,赏赐绸缎千匹,增加食邑五百户。”

李靖安全了,苏定方只能倒霉。但问题终归是唐太宗自己弄出来的,苏定方背锅也不好一撸到底,唯有不升不降,才算对文官集团有所交代。

那时苏定方正值壮年,是一个将领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黄金时段。当其他将领奋战四方,为大唐帝国开疆拓土之时,身为一个武人,苏定方被强行按下“暂停键”,坐起了冷板凳。在平淡的日子中,荒废了25年时光。

好在,如旭日般冉冉升起的大唐帝国,征战四方之心尚未熄灭,被遗忘多时的苏定方终于迎来了出头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