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徐敬业起义

第36章 徐敬业起义

武氏跟高宗一住几个月,太子李贤监国,李贤这个人非常有才能,从小就展现出聪明智慧的一面。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就是李贤的伴读。在监国的过程中,李贤展现出了自己优良的治国能力。

唐高宗李治为此感到十分欣慰,他认为自己的江山总算是有人继承了。可李贤越有才华,武则天心里就越难受。

为什么呢?作为李贤的亲生母亲,武则天为什么要嫉妒自己的儿子呢?原因很简单,李贤触碰了不该触碰的东西,那就是权力。

唐高宗李治身体不好以后,一直都是武则天治理朝政。而且在此之前,武则天就跟唐高宗一起治理国家,使得国家风调雨顺。

现在突然冒出一个儿子李贤来,这让武则天有些接受不了。因为李贤一旦登基称帝,武则天要想再涉足权力,那就没有办法了,因为儿子的能力太强。

李贤先后三度奉命监国,表现也还不错。李贤还招集学者对《后汉书》进行注释工作。别看这是一项文化工作,其中包含着政治意味.众所周知,后汉出现了严重的后宫干政情况,导致王朝衰败,李贤对此进行了批判,颇有指桑骂槐的意味。

武则天针锋相对,送给李贤两本书,分别是《少阳政范》、《孝子传》,也是在警告李贤。

第二年高宗改年号为永隆,与武氏住在洛阳。为了除掉自己的这个儿子。武则天请来了一个相士,这个相士名叫明崇俨,在得到李治的信任以后,他开始造谣说李贤不堪大任,而李显和李旦才是贵不可言。

这些话传到李贤耳朵里,李贤当然不高兴。不久明崇俨在返回长安的路上被强盗杀了。武氏怀疑是李贤指使的,于是大力搜索罪证,但找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找到。武氏把李贤召到洛阳,然后派薛元超、裴炎、高智周三个人去搜查东宫。三人在东宫搜出几百具铠甲作为李贤谋反的证据。他们又利诱赵道生诬告太子,说明崇俨是太子害死的。武氏提出把李贤处死。高宗出面求情,武氏这才废李贤为庶人,然后流放到巴州,改立李哲为太子。

李贤流放巴州时作了一首《黄台瓜词》,词中写道:

种瓜黄台下,

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

再摘使瓜稀,

三摘犹为可,

四摘抱蔓归。

这首词只有30个字,用暗喻的笔法,暗讽武则天为了皇权不惜杀害亲生骨肉,泯灭人性,揭露了她凶残暴虐的内心世界,也永久记录了武则天为了皇权杀害亲子这一禽兽之行。武则天听了这首词之后,知道李贤怨恨她,于是秘密派将军邱神勣赶到巴州,逼李贤自杀。

摊上这样的妈,李贤也算是倒霉。

李贤死后,武则天于显福门为其举哀,贬丘神绩为叠州刺史,并恢复李贤的王位。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追赠李贤司徒的官位,并派人迎其柩棺陪葬乾陵。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追赠皇太子地位,谥章怀太子,与其妃房氏合葬。

武则天对自己亲生的儿子毫不留情,对于非亲生的皇子就更加歹毒了。

李治共有八个儿子,其中四个是嫔妃所生,四个是武则天所生。四个非武则天所生的皇子中,除了许王李孝早逝外,其他三个皇子,即太子李忠、泽王李上金、雍王李素节都被武则天害死。

中宗是高宗的第七个儿子,原名叫李显,后来改名为李哲,哥哥李贤被废后,李哲被立为太子。

不久李治风疾发作,头晕目眩,不能处理国家大事,于是让武则天处理朝政。

贺兰敏之出身豪门,英俊潇洒,而且才名远扬,曾经编纂《三十国春秋》一百卷,可以说是当时最有前途的高富帅,可是遇到挫折后,以不合常理的行为来发泄心中的不满,最终走向深渊,只能说偏偏少年才气高,何苦生在帝王家?

却说新城公主是长孙氏最小的女儿,李世民对她尤其宠爱,李治也对她疼爱有加。

公主生下来不久,长孙氏就去世了,李世民不放心别人看管她,特地安排她与一母同胞的李治和姐姐晋阳公主一起生活,这样姐弟三人可以相互照顾。当公主到了适婚的年龄,李世民先是将她许配给魏征的儿子,后来前朝变化,李世民一怒之下取消了婚约。

后来李世民又给她挑选了一位夫君,也就是长孙诠,定下婚期之后,李世民就去世了,等孝期过去,李治就将妹妹下嫁了。

婚后,公主与驸马的感情很好,可惜好景不长,后来长孙无忌遭到清算,家族被牵连,很多长孙子孙被杀掉,长孙诠也被害而亡,刚刚23岁的新城公主便成了寡妇。

公主郁郁寡欢,李治觉得愧对妹妹,又为妹妹寻得一位驸马韦正矩,这个人看似道貌岸然,其实他娶公主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接着公主的势力往上爬。后来李治病重,武则天掌权,武则天不喜欢公主,自然也不会重用韦正矩,他的上升之路被阻拦,于是常常怪罪于公主,有时候甚至出言不逊。

公主本来与前夫感情深厚,现在的驸马又不爱她,没多久公主就病逝了。李治听说后十分伤心也无法接受,便派人去查探,得知韦正矩对公主无礼,韦正矩无从辩驳,李治看他没话说,就赐死驸马为公主陪葬,韦正矩的家人也遭到流放。

却说高宗年已半百,精力已衰,武氏年龄比高宗还大三四岁,偏她生得丰采异常,望去还是半老佳人,并不象五六十岁形状。

武则天情兴不减,因为高宗没用,武则天已把他看作眼中的钉子。表面上祷祝高宗速痊,背地里却咒他早死,她好另外找人。老天有意成全,高宗的头眩病日甚一日,返都后卧床不起,数日后驾崩。

李治去世后,武则天悲悲戚戚情不能禁,一桩桩往事涌上心头,自己身为才人时,是风流倜傥的李治让她走出青春花季的郁闷;在感业寺孤守青灯时,又是李治在残夜里给她送去温情,并让她二进皇宫朱门;从昭仪到皇后,是李治力排众议,扫平一路障碍;从帷幔之后的小心翘望,到堂而皇之的矜持主政,依旧是李治用诏令的方式告示天下。武则天亲自执笔写下了泱泱五千言的骈体文《述圣记》。文章从缅怀先祖先皇的丰功伟绩开篇,简要追述了先帝高祖和太宗从晋阳首义到平定天下的史绩,着重记述了高宗李治的一生,特别是自太子监国到驾崩前的重大历史贡献。

除了谨遵亡夫遗诏,让他归葬关中之外,武则天还要把《述圣记》刻成碑石,树立在乾陵。

李治遗诏让太子继位,遇到国家大事,应该听取天后武氏的意见。

李治离不开武则天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多年夫妻,感情深厚。虽说皇家没有真正的感情,但对于陪伴了自己33年的皇后,要说没有半点感情,肯定是不可能的。

第二,武则天才能卓著,李治在扳倒长孙无忌后,便患了严重的”风疾“,与现在的高血压一类的病有些相似。患者经常会出现头晕目眩、眼斜口歪、麻木,甚至会有昏厥、半身不遂等症状。正好武则天对于政治有难以想象的天赋,正是由于武则天的存在,李治才能在病重的情况下,保持对大唐的统治。

武则天之所以备受争议,正是因为她是正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也就是说,她以一个女人的身份登基为帝,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情,当时的李治就算想破脑袋也想不到,武则天居然有一份当皇帝的心。他满心想的是,李显终究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就算不争气或者意外早逝,武则天也闹不出什么乱子,武则天只能做大唐王朝的幕后的主宰。

李显即位后尊武则天为皇太后,裴炎受遗诏辅政,政事皆取决于武则天。李显重用韦后亲戚,试图组成自己的集团。李显把韦后的父亲韦玄贞由普州参军提拔为豫州刺史,并想要擢升为侍中(宰相职),裴炎立马表示不可。李显大怒道:“我以天下给韦玄贞,也无不可,难道还吝惜一个侍中吗?”裴炎听后报告武则天,武则天当时一心想废掉李显,无奈没有机会,听到裴炎的话后欣喜若狂,真是想什么来什么,于是赶紧下懿旨,以唐中宗要“将天下让与韦玄贞”为罪名将他废掉,接着立中宗的弟弟李旦做了皇帝。

武则天临朝称制,裁决一切政事。她以李旦的名义改年号为文明,册封正妃刘氏为皇后、长子李成器为皇太子。李旦被软禁在皇宫中不得预闻政事。

武则天虽然登上了宝座,但是古代传统上的“男尊女卑”思想依旧根深蒂固在当时每个人的印象中,满朝文武几乎没有几个乐意看到一个女子称制。前唐遗臣时时刻刻都在想着要怎样扳倒武则天。

这其中也包括当朝的宰相裴炎,裴炎可以说是唐高宗李治最为信赖的大臣。公元683年李治去世之前,命令太子李显监国,裴炎就是辅助太子的心腹大臣之一。

武则天亲族请立武庙,再追封武氏先祖为王,这一建议遭到裴炎的极力反对,他劝谏道:“太后母仪天下,不应偏私亲属,难道太后忘了吕氏败亡的教训了吗?”

武则天听后回道:“吕后是封吕氏为王,而我是追赠死者,情况不一样”,裴炎仍认为武则天应该防微杜渐,武则天一听很不高兴,后来武承嗣又建议杀了韩王和鲁王,以绝李氏宗氏之望,武则天询问宰相的意见,其他两人都一言不发,只有裴炎极力反对。

这时英国公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裴炎趁机请武则天还政于李旦。武则天派三十万大军镇压扬州叛乱,徐敬业兵败被杀。武则天一怒之下,追削徐世绩等人的官爵,并将其坟墓挖开,徐世绩死后落得了个开馆戮尸的下场;而裴炎也被武则天以谋反的罪名斩首。

原来徐敬业叛乱之前,让骆宾王编了一首童谣在洛阳传唱:“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

两片火就是“炎”字,绯衣是个裴字,当殿坐就是说裴炎要当皇帝。

徐敬业起兵后,给裴炎写了一封信,结果这封信被人截获交到武则天手里,而信中只有“青鹅”两个字。武则天说:“青”这个字分开来就是“十二月”,“鹅”的意思是“我自与”。所谓青鹅,就是“十二月,我自与”的意思。

于是武则天下令把裴炎处死。作为一个女人,武则天可以和一群男人争权。为了除掉自己登基路上的障碍,武则天便努力从两个字中寻找裴炎反叛的证据。至于“青鹅”是不是这个意思,只有徐敬业知道。也许他使的反间计,裴炎怎么可能当皇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