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知识分子与乡村文化建设
- 雷家军
- 1870字
- 2025-04-24 18:00:58
前言
进入新世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事业开始加速发展,文化人才开始快速成长,文化在乡村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文化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如何认识新时期乡村知识分子和乡村文化建设及其关系,成为农村和农民问题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我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思想、理论和方法,结合近些年来乡村文化建设研究课题组的调研,就新时期乡村知识分子和乡村文化建设及其关系问题展开较为系统的偏于宏观层面的专题式研究。
十几个相对独立的专题,按其讨论的主题和内容,可以在逻辑上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的两个专题,《关于新时期中国乡村知识分子问题的几点思考》和《20世纪中国乡村文化中坚力量变迁问题论纲》,讨论的是新时期乡村知识分子发展中所面临的多种基本问题,以及以乡村知识分子为核心的乡村文化中坚力量在百年历史进程中的变迁。这主要是从内涵和演变两个角度展开的关于乡村知识分子问题的研究。
第二部分的三个专题,《关于新时期中国乡村文化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新时期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当代中国乡村文化建设十大关系论纲》,讨论的是新时期乡村文化建设所面对的各种主要问题,乡村文化建设在改革开放四十年里的变化历程,新世纪以来乡村文化建设内部复杂的理论和逻辑关系。这主要是从内涵、迁变和内部关系三个视角展开的关于乡村文化建设问题的研究。
第三部分的两个专题,《关于新时期乡村知识分子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关系》和《乡村知识分子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论纲》,一个是直接讨论新时期乡村知识分子与乡村文化建设所应有和实有的关系,并提出了二者关系的未来方向;一个是在更为广阔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来讨论乡村知识分子的地位、作用、困境和前景问题。这是在前两部分单独讨论乡村知识分子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上,集中分析二者的关系问题。
第四部分的三个专题,《习近平农村文化建设思想论析》《关于尊重劳动与实现中国梦的几点思考》和《文化自信:历史、理论与逻辑》,一是讨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中关于农村文化及人才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二是讨论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尊重劳动和实现民族复兴关系的论述;三是讨论新世纪中华文化自信的若干基本认识问题。这是我们分析乡村知识分子和乡村文化建设问题的思想理论根基,并试图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问题的研究。
第五部分的四个专题,《建设文化礼堂构筑农民群众精神家园——浙江临安市村级文化礼堂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农村文化礼堂在乡村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慈溪市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为重心的调查与思考》《“四自”:从经验到目标——以浙江临安村级文化礼堂建设为重心的调查与思考》和《从“送文化”“种文化”到“孵文化”——从浙江农村文化建设历史和现实中引发的思考》,是我们参与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尤其是重点调研的临安市和慈溪市的观察和思考的成果,也可谓是我们在乡村知识分子与乡村文化建设问题理论研究基础上的实际应用。最后附了一篇《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对当代农村文化建设的启示》,作为我们思考问题的根本理论指导。
关于乡村知识分子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研究,在笔者这里,还大体属于知识分子与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问题研究的延伸,材料和思想的积累不够,观察和思考的深度也不够,如果从较为宽泛的创新的意义上说,借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力量,主要探讨了这样几个层面的问题。
第一,初步绘就三张图谱。试图在历史变迁和现实呈现这样纵横交织的意义上,描绘出新时期乡村知识分子、乡村文化建设及其二者关系的三张宏观的文化“图谱”,为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和乡村文化人才培育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基础性的参照。
第二,重点强调两个表述。一是激活“乡村知识分子”概念,我们认为,在城乡差别依旧存在、乡村文化社会建设任务繁重的背景下,乡村知识分子仍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价值;二是看重“孵文化”的实际蕴含,我们认为,以乡村知识分子为核心的文化孵育活动,是联结农民群众的“种文化”和政府部门的“送文化”的枢纽。
第三,积极倡导一个理念。经过认真的研究和思考,我们觉得,未来的中国,需要努力建设人文乡村。相对于现代科技支撑的城市,根植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基于良好生态和自然休闲的美丽乡村,人文乡村建设也许更加符合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
书中的很多观点和见解,都有乡村文化研究课题组成员集体研讨的思想贡献,都有浙江农林大学中国农民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和资料的有力支撑。书中存在的材料不足、分析不深、观点不准的问题,则是作者自身的水平能力不及所致。
2017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