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丽丝·沃克的混杂性书写研究
- 王秀杰
- 1918字
- 2025-04-25 19:29:16
序
艾丽丝·沃克是著名的美国当代族裔女性作家之一,1982年发表《紫颜色》,翌年获得代表美国文学最高荣誉的三大奖项——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和全国书评家协会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黑人女性作家。《紫颜色》作为当代美国文学的经典,奠定沃克在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1985年,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将《紫颜色》改编成电影,获十一项奥斯卡奖金像奖提名,为沃克赢得广泛的声誉。一般读者和评论家将沃克视为美国非裔女性作家,《紫颜色》也被誉为美国黑人女性文学成就的一座高峰,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布鲁姆将沃克誉为“一位完全代表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家”。实际上,沃克的生活背景复杂多元,根据她的访谈和自传体散文,沃克不仅有白人祖先,还有一位印第安人祖先,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位黑白混血的女儿。沃克在其诗集《马儿使风景更美丽》的开篇诗歌《献祭》中对她的家史进行了描述,并在自传体散文中多次表明自己的美国人、美国黑人和美国印第安人身份,在小说创作中亦鲜明地呈现美国黑人与美国印第安人相似的世界观,强调美国印第安文化与哲学观念对自己批判性思想和想象性创作所发挥的影响。因此,沃克的小说不仅留有受主流文化熏陶之痕,还体现美国黑人和美国印第安传统文学与文化元素的交融,展现三种文化相互交织的混杂景致。
沃克的作品关注黑人及所有少数族裔群体所面临的种族压迫、女性生存和身份认同等问题,渴望同与之断裂的文化的过去重建联系。沃克说自己写小说是出于身为美国黑人-印第安成年女性的责任意识,由此自觉为美国黑人和美国印第安等族裔妇女代言,履行艺术家的责任与使命。沃克对政治的敏感、对美国黑人与美国印第安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关注以及所受西方文学经典之影响,使其作品富于内涵。她的创作可以被视作一种社会象征行为,而其文本,尤其是文本中对叙事、神话、宗教、人物塑造等文学元素的独特驾驭反映了沃克的创作思想及其对族裔身份的自我意识,凸显其对多元种族和文化身份以及自我完整的执着追求。
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沃克及其作品进行研究,取得许多重要成果,其中包括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布鲁姆主编的《艾丽丝· 沃克》和盖茨主编的《艾丽丝·沃克:批评的视角,过去与现在》等。他们分别从性别、种族、文化、妇女主义、叙事学等视点切入,审视沃克作品中的情节发展和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发掘文本中所隐含的政治无意识。这些批评研究论证深刻、见地精辟,但大多将沃克的作品置于美国黑人、女性的文化批评语境中,鲜少关注沃克作品中的美国印第安文化元素。
王秀杰的专著《艾丽丝·沃克的混杂性书写研究》借助霍米·巴巴的“混杂”理论以及与该理论密切相关的模拟、含混和第三空间等概念来架构其理论研究的框架,从叙事、神话、宗教、人物身份四个方面系统分析沃克小说的混杂性书写特征,不仅阐释文本中黑人和白人种族文化之间的混杂,还探究美国黑人与美国印第安文化之间盘根错节的勾连,阐释美国主流文化、美国黑人文化以及美国印第安文化三者杂糅的独特魅力。本书不仅依据巴巴的混杂理论中之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的混杂机制对沃克的文本进行分析,还对巴巴的理论运用进一步延伸,将沃克作品中所体现的美国印第安元素纳入研究之中,分析作品中美国黑人和美国印第安人审美与哲学思想的呼应与对话,审视沃克文本中美国黑人与美国印第安这两个族裔文化群体在主流文化空间中进行边缘处混杂所采取的文学策略与创作意识,厘清沃克为建构自己的混杂性文化身份所确立的文学书写模式,为沃克及其作品的研究开拓一个新的互文性分析场域,形成新的批评工具。
《艾丽丝·沃克的混杂性书写研究》按照小说的构成要素布局谋篇,通过呈现各个要素的混杂性书写,描画沃克建构自己混杂性身份的漫长之旅。本书阐释沃克叙事视角的多元与“众声喧哗”,分析神话的模拟性表演,探究宗教信仰的“第三空间”以及小说人物对混杂性种族与文化身份的确认,深挖沃克混杂性书写中所蕴含的权力机制,继而深入沃克复杂的人生与创作世界。
王秀杰在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选择沃克作为她的研究对象,本书是在她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扩展而成。王秀杰勤奋好学,刻苦用功,认真研读艾丽丝·沃克的所有文本以及与文本研究相关的后殖民批评理论,建构起论文的框架和论点。经过3年多的努力,她于2013年顺利完成学业。王秀杰博士毕业后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任教,在搞好教学的同时继续开展美国文学研究。她一直保持着对学术研究的热情和兴趣,潜心读书求新知,脚踏实地做学问,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项目资助课题和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等数项课题。作为王秀杰的导师,我为她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衷心祝愿她在学术道路上砥砺前行,不断有新的成果问世。
王守仁
2019年10月于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