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赞普到土司:唃厮啰家族研究
- 齐德舜
- 7377字
- 2025-04-25 19:33:29
第二节 木征(赵思忠)兄弟降宋与唃厮啰家族赵姓的开端
董毡去世之后,阿里骨窃取了青唐吐蕃政权的赞普之位,唃厮啰家族自此便丧失了对青唐吐蕃政权的控制权。以木征为首的唃厮啰家族的第三代各自为政,分别占据一方成为地方酋豪,延续着唃厮啰家族的辉煌业绩。然而,随着北宋发动的熙河之役的全面展开,以木征为首的唃厮啰家族第三代遭到北宋军队的打击,在北宋强大的军事压力之下不得不投降。北宋政府给木征等人赐姓为赵氏,从此唃厮啰家族便以赵为姓,世代繁衍,直到现在。
一 唃厮啰家族第三代考
唃厮啰生有三子,分别为瞎毡、磨毡角和董毡。唃厮啰三子之中,董毡生有一子,名蔺逋叱,被董毡养子阿里骨设计杀害,董毡这一支从此断线。磨毡角亦生有一子,名瞎撒欺丁。磨毡角去世后,失去依靠的唃厮啰妻李氏携瞎撒欺丁回到青唐城,“李氏惧孤弱不能守,乃献皮帛、入库廪文籍于厮啰,厮啰因受之”[75]。瞎撒欺丁曾于嘉祐三年(1058年)五月被宋朝授予顺州刺史之职。[76]瞎撒欺丁到达青唐城之后,文献中再没有瞎撒欺丁的记载,磨毡角这一支也从此断线。
在唃厮啰的三个儿子当中,后代得以延续的只有瞎毡。《宋史·吐蕃传》明确记载瞎毡生有六个儿子:“赵思忠即瞎毡之子木征也。……弟董谷赐名继忠,补六宅副使。结吴延征赐名济忠,瞎吴叱曰绍忠,巴毡角曰醇忠,巴毡抹曰存忠。”[77]
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引用汪藻《青唐录》中的一段记载称瞎毡仅有五子,“瞎毡凡五子”[78]。现将《续资治通鉴长编》这段话全文抄录如下:
以故西蕃奖州团练使瞎毡子瞎欺丁木征为河州刺史(李焘自注:瞎欺丁木征即赵思忠,熙宁七年六月赐姓名,治平元年七月丙戌更授河州)。瞎欺丁兀篯为本族都军主(按李焘自注:瞎欺丁兀篯不知后来有无曾赐姓名),瞎吴叱为副军主(按李焘自注:瞎吴叱即赵绍忠。《本传》云:木征母弟瞎吴叱居银川聂家山,至和二年补本族副军主,与《实录》不同。《会要》至和二年,亦无瞎吴叱补副军主事,今不取。《本传》又称瞎吴叱为木征母弟,与高永年《元符陇右录》及汪藻《青唐录》不同,当详考)。瞎毡居龛谷,屡通贡,初授澄州团练使(李焘自注:授澄州团在宝元二年四月,居龛谷其详附景祐三年末),后迁奖州(李焘自注:不得其时),既生木征,因入秦州过伏羌蕃部李提克星,见其女欲之,提克星曰:“吾女已嫁,弃夫归,今妻汝,夫闻之必怨,恐其仇我,汝今还,以兵来劫我可也。”瞎毡从之,遂举兵逆其女以归,生辖智及瞎吴叱(李焘自注:此据高永年《陇右日录》及汪藻《青唐录》。汪藻云:生辖智。高永年云,生瞎吴叱。今两存之)。而瞎毡又有子曰结吴那征(李焘自注:结吴那征后不及赐姓名)。曰结吴延征(李焘自注:后赐姓名曰赵济忠,瞎毡凡五子,此据汪藻《青唐录》)。
《续资治通鉴长编》这段话是引起瞎毡之子争论的最关键原因,除此之外的文献均记载瞎毡有六子,如《宋会要辑稿》记载:“诏赐木征姓赵,名思忠,为荣州团练使……又名其弟董谷曰继忠,结吴延曰济忠,瞎吴叱曰绍忠,巴毡角曰醇忠,巴毡抹曰存忠……”[79]即便是《续资治通鉴长编》本身也存在前后矛盾,熙宁七年(1074年)六月曾明确记载瞎毡有六子,“赐木征姓赵名思忠,为荣州团练使,母寿安郡君郢成结赐姓李,封遂宁郡太夫人,妻俞龙七为安定郡君,结施卒为仁和县君;又名其弟董古曰继忠,结吴延征曰济忠,瞎吴叱曰绍忠,巴毡角曰醇忠,巴毡抹曰存忠”[80]。
对《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其他文献出现不一致的状况,汤开建先生曾经专门撰文考证,他认为董谷与结吴延征为同一人,他的主要依据有两点:一是两人于同一年即熙宁五年(1072年)与其母降宋,降宋后宋朝对两人所授官职相同。二是从所赐之名来看,董谷所赐之名为赵继忠而结吴延征所赐之名为赵济忠,“继忠”和“济忠”属于字异音同,从这一点来判断应该是同一人。[81]
很明显,汤先生的考证并不能让人信服,董谷和结吴延征虽于同一年降宋且所授官职相同,但在治平元年(1064年)十月十九日,“秦凤路经略安抚使司言:邈川瞎毡男结瓦郍征(即结吴延征)陈乞官职奉钱。诏为副军。三月,给茶彩有差”[82]。同样的记载却不见于董谷的活动之中。至于继忠和济忠字异而音同之说更是存有疑问,按照这种说法,“醇忠”和“存忠”亦是字异音同,但两人却绝不是同一人。因此,从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来看,在没有新的证据被挖掘之前,瞎毡六子之说是比较可信的。
二 熙河之役与木征兄弟的抗宋斗争
冶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即位。宋神宗即位后立志要建功立业,开拓边疆,“用武开边,复中国旧地,以成盖世之功”[83]。恰在此时,王韶到京师上《平戎策》三篇和《和戎六事》,宋神宗和刚刚掌权的革新派王安石对王韶的理论大加称赞。宋朝在西北地区的民族政策由此发生大规模地转变,由此前的碌碌无为改变为积极开拓、主动出击。特别是王安石,将王韶经略河湟的行动纳入其变法的一部分,正如宋人邵伯温所言“上书者,王韶也;宰相力行者,王介甫也”[84]。熙宁元年(1068年)二月,宋神宗将王韶派往秦州,从此,大权在握的王韶开始逐步地实施自己经略河湟的计划。
王韶到达秦州后,经济上王韶在吐蕃诸部中大量招募弓箭手屯田,开垦荒地,王韶提出,“渭源城而下至秦州成纪,旁河五六百里,良田不耕者无虑万顷,冶千顷,岁可得三十万斛”[85]。为方便与吐蕃诸部的贸易,王韶在边境地区专门设立市易司,在方便双方贸易的同时实际上也控制了吐蕃诸部的经济命脉。王韶的屯田和市易司的政策尽管在朝廷上下引起争议,但是在王安石的大力支持下还是获得了朝廷的许可,两项政策均得到了推广,“自古渭寨接青唐、武胜军应招纳蕃部市易,募人营田等事,并令王韶主之”[86]。
经济手段之外,宋朝廷还充分利用吐蕃人信奉藏传佛教的特点,从内地挑选僧人到熙河地区进行游说,大相国寺僧人智缘就是其中之一,智缘“径入蕃中熙河地区,说结吴叱腊归化,而他族俞龙珂、禹藏讷令支等皆因以书款”[87]。
王韶在经济和佛教方面对西北地区的经略取得初步成效之后,在政治上亦步步紧逼,在古渭寨设置通远军,向河湟吐蕃的腹地延伸宋朝的政权。王韶在熙河地区的经营特别是通远军的设置使木征兄弟和青唐族瞎药部受到直接威胁,熙宁五年(1072年)二月,木征就通远军的设置提出强烈抗议:“王韶元与我咒誓约,不取渭源城一带地及青唐盐井,今乃潜以官职诱我人,谋夺我地,我力不能校,即往投董毡,结连蕃部来巡边。”[88]
宋朝政府熙河经略的既定战略显然不会因为木征的抗议而有所改变,相反,他的抗议给了王韶发动战争的借口,“若得木征即洮河一带皆当为朝廷致死,无所不可。缘羌惟畏大种,木征既禽,即威申于诸羌”[89]。熙宁五年(1072年)七月,宋朝政府以木征“言语悖慢”为借口发动熙河之役。由于双方实力差距太大,木征率领的熙河吐蕃诸部在此次战役中一败涂地,八月份宋军即占领武胜城(今甘肃临洮),驻守武胜城的将领瞎药败走,曲撒四王阿南阿率部投降[90],木征则逃往巩令城[91]。然而,宋军随后赶到巩令城,木征再次出逃,木征弟结吴延征率部归降,“举其族二千余人并大首领李楞占讷芝等出降”[92]。
巩令城失守后,木征率部退守洮河西岸,希望能够扭转战局,士气正旺的宋军却不给木征任何喘息的机会,“且诏沿边安抚司晓谕木征,限一月降,优与官爵。不从,即多设方略擒讨。仍以内殿崇班千一道钱五千缗募人捕送”[93]。面对宋军的巨大军事压力,木征手下部族瞎药、温逋昌厮鸡等纷纷投降,木征日趋孤立。
熙宁六年(1073年)三月,宋军攻占木征部统治的核心区域河州地区,“先锋斩首千余级,木征遁去,生擒其妻瞎三牟并子续本洛,言尽得六州之地二千余里”[94]。河州失陷后,侥幸逃脱的木征尽管继续抵抗,但是败局已定,难以挽回,熙宁六年(1073年)八月,熙河之役结束,木征率部退守山林。
三 木征兄弟降宋与唃厮啰家族赐姓为赵
熙河之役主要进攻的对象就是占据熙河各处的木征兄弟,最终木征兄弟在与宋军的战争中惨败,兵败之后的木征兄弟相继投降宋朝。其实早在熙河之役打响之前木征弟董谷就已经投降宋朝,董谷实力最弱,没有任何抵抗能力,“虽非首领,然能于捺罗城先同其母诣景思立前锋请降”[95]。结吴延征是木征兄弟中第二个投降的,结吴延征驻守巩令城,熙宁五年(1072年)五月,巩令城被宋军攻占,木征率部逃走,结吴延征率二千余族人投降。熙宁六年(1073年)春天,景思立率军由香子城出发进攻木征所在的河州,瞎吴叱率军驰援河州。“急攻滔止(山)不能下,去围临江,兵不敌。熙河蕃汉部巡检刘惟吉率所部兵赴之力战,瞎吴叱败,遂走”[96]。熙宁六年(1073年)夏天,木征兄弟巴毡角被王韶在露骨山以南之洮河界击败,“遂由露骨山南入洮河界,破木征弟巴毡用(角),尽逐南山诸羌”[97]。看到兄弟纷纷失败的木征军心涣散,自己驻守的河州亦被王韶重重包围,无奈之下,“木征走,遂围河州,结彪以城降,瞎吴叱、巴毡角、木令征、钦令征等各以城降”[98]。
董谷等人相继投降之后,木征仍然退守山林继续战斗。熙宁七年(1074年)四月景思立在踏白城战役中被鬼章率领的吐蕃部队击败,景思立被杀身亡。此时的王韶正在去往东京赴京述职的路上,得知景思立兵败被杀,王韶当机立断,立即改变行程率军赶赴熙州驰援,与木征再次展开激战,“急驰而西,会兵于熙州,以三月九日度洮,翌日,破耳金于结河川口,斩千余级,进军宁河,讨蕃族于铺心、把离等谷,复斩千余级,释河州围,走鬼章等三万余人,木征窜入南山”[99]。此时的木征已是内外交困且腹背受敌,无奈之下只得率军走小路“走投夏国,引众争复故地,梁乙埋先以七千人伏马衔山后,大队从结河川援之”[100]。一方面,善于用兵的王韶侦知木征走投夏国的消息后迅速派兵切断由熙河通往西夏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王韶又派军直奔定羌城(今甘肃广河),做出进攻西夏的态势,使西夏不敢贸然出兵。这样,木征寻求西夏帮助的企图落空。去往西夏的后路被斩断后,失去外援的木征再也难以为继,无力回天的木征不得已“率酋长八十余诣军门降”[101]。木征降宋是宋朝发动的熙河之役取得的最重大胜利,“捷书至,朝廷以为大庆”[102]。
木征兄弟投降之后,宋朝政府分别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最早投降的瞎吴叱、巴毡角、董谷等人先后入朝,宋朝政府对他们进行相应封赏,“上谓董谷虽非首领,然能于捺罗城先同其母诣景思立前锋请降,乃尽以为崇仪副使,悉充蕃部钤辖,吴叱岷州,巴毡角洮州,董谷河州,厚遣之”[103]。木征的另外一位兄弟“结吴延征为礼宾副使,充镇洮军洮河西一带蕃部钤辖”[104]。实力最强且最具影响力的木征投降后,宋朝不仅给木征赐名为赵思忠,授予他荣州团练使之职,而且加封其母郢成结为遂宁郡太夫人,其妻包氏加封为咸宁郡君。随后,宋朝政府将木征兄弟六人及木征两个儿子全部赐以姓名,以示恩宠,对一个吐蕃家族全部赐予姓名,这在宋朝的历史当中属于第一次,体现了宋朝政府对唃厮啰家族的器重,“弟董谷赐名继忠,补六宅副使。结吴延征赐名济忠,瞎吴叱曰绍忠,巴毡角曰醇忠,巴毡抹曰存忠。长子邦辟勿丁咓曰怀义,次盖咓曰秉义:皆超拜官”[105]。自此之后,唃厮啰家族便以赵为姓,一直延续至今。
四 木征兄弟降宋后的命运
木征兄弟降宋后,开始了他们在宋朝熙河路担任地方官的人生历程。事实上,早在熙河战役结束之前,木征兄弟中瞎吴叱、巴毡角、董谷等已经有了相应的官职。“以岷州都首领瞎吴叱、洮州都首领巴毡角并为崇仪副使,董谷为礼宾副使。”[106]熙河战役之后,木征和结吴延征则分别被加封为礼宾副使和荣州团练使之职。
木征兄弟降宋之后,熙河地区的战事并没有结束,广大的吐蕃部族仍在抵抗宋军。为平息蕃部的叛乱,王韶上书朝廷希望利用木征等人的影响力招降尚未归顺的吐蕃诸部。对此,宋朝上下意见并不一致,如翰林学士王珪就认为将木征派往熙河地区不妥,“西番大首领其桀黠更无有过木征者,自韶经制一方,捕获无虑数万级,其威名蚤立。今所遗一二种落,岂等木征还而后定?木征之降,盖势不获已,即非诚有向汉之心。如使居熙州,我之动静、虚实,一以得之,其种人皆腹心,又怨汉深,一旦引夏国与董毡乘间发兵,扼通远之冲,绝枹罕之饷,四面蕃部合力而攻熙州,洮、岷、叠、宕连衡而挠结沁方,是之时,恐熙河非复我有也”[107]。王珪的意见最终被宋朝政府采纳,在木征离京返熙河地区的前夕宋朝政府做出决定,木征不得返回熙河地区,改赴秦州,担任秦州钤辖。[108]熙宁八年(1075年),木征到秦州上任。事实上,木征并不愿赴秦州,他仍然希望返回熟悉的熙河地区,为此他多次上书经略司,希望自己能够“主熙河羌部”,由于宋朝廷对木征之事已有定论,经略司并不敢擅自做主,为平复木征的心理,宋朝政府下令给木征五十顷土地以作安慰,“诏以二州给地五十顷”[109]。
木征在秦州闲居两年,熙宁十年(1077年),宋朝政府任命木征为合州防御使。恰在此时,熙河蕃部与宋军李宪的激战正酣,特别是冷鸡朴部,给李宪带来很大麻烦。冷鸡朴是木征旧部,木征主动请缨招降冷鸡朴部,“众以为不可。宪曰:‘何伤,羌戎畏服贵种,其天性也。’木征盛装以出,诸羌耸视皆无斗志,我师乘之,获级、生降以万计”[110]。从木征协助李宪招降冷鸡朴可以看出,木征在熙河蕃部的影响力还是巨大的,宋朝对木征的担心并非多余。熙宁十年(1077年),木征去世,宋朝追赠他为镇洮军留后并分别加封木征两个儿子以相应官职。“合州防御使赵思忠卒,赠镇洮军留后,官给葬事,放以牌印从葬,录其子左侍禁怀义为内殿承制,右侍禁秉义为内殿崇班。”[111]
除木征之外,其他几位兄弟由于在影响力上远不如木征,因此他们全部获准可以返回熙河地区,协助宋军镇压吐蕃部族的反抗。岷州是瞎吴叱的势力范围,因此朝廷将瞎吴叱派往岷州,他与俞龙珂家族的包诚共同经营岷州,成就斐然,“及内藏库副使赵绍忠,供备库使包诚皆戮力效死,亦望别议赏典”[112]。然而,后来瞎吴叱暗中与董毡勾结,事情败露之后瞎吴叱被宋军押往秦州任经略司监视居住,“熙西河路选使臣押崇仪使岷州蕃部钤辖赵绍忠赴秦州经略司知管,毋得辄纵出城”[113]。
熙河战役前,巴毡角一直在洮州经营,是洮州吐蕃部族的首领,降宋之后巴毡角回到洮州。熙宁十年(1077年),宋朝委任巴毡角为六宅副使,仍居洮州。[114]在巴毡角的精心经营之下,洮州蕃部一直比较稳定。元丰二年(1079年),宋朝修建熙州外城,巴毡角率洮州蕃部前往熙州协助宋朝修城。元丰六年(1083年),宋朝以巴毡角为皇城使荣州刺史。元丰八年(1085年),巴毡角被授予光州团练使之职。阿里骨夺权继立后,作为唃厮啰直系后裔的巴毡角成为阿里骨重点打击的目标。元祐二年(1087年),阿里骨以“熙、河、岷三州还西蕃,兰州定西城还夏国”的优厚条件与西夏达成协议,于四月份同时对巴毡角发动进攻。在出兵的同时,阿里骨又暗中约定洮州境内的属户为内应。在内外的双重打击之下巴毡角兵败被擒,洮州被阿里骨占领,“掳赵醇忠及杀属户大首领经斡穆等数千人,驻兵常家山,分筑洮州为两城以居”[115]。
五 木征与巴毡角之子(唃厮啰家族第四代)及其活动稽考
熙河之役后,木征兄弟六人分居于秦州和熙河各地,他们为宋代西北吐蕃地区的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的发展等诸多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木征等人去世之后,他们的后人之中除少数几人被宋朝调往其他地区任职之外,大部分仍然居于熙河地区,既担当部族首领又担任宋朝熙河路所属的各级官员,为西北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木征共有五个儿子:《宋史·吐蕃传》明确记载木征有两子,分别为邦辟勿丁咓(赵怀义)和盖咓(赵秉义),前文已经述及。《宋气要辑稿》记载木征第三子为续本洛,续本洛和其母瞎三牟两人于熙宁六年(1073年)三月在河州战役中被王韶擒获,落入宋军之手。木征另外两个儿子为巴鄂多尔济(赵忠)和巴勒索诺木(赵毅),“(木征)妻俞龙七乞巴鄂多尔济、巴勒索诺木与董古一例官职,诏各迁一资。又乞各赐以名,乃赐巴鄂多尔济名忠,巴勒索诺木名毅”[116]。
木征五个儿子当中最具影响力的当数邦辟勿丁咓(赵怀义)。木征去世之后,邦辟勿丁咓开始崭露头角,参与了北宋与西夏争夺兰州的战事。兰州作为西北重要的战略要塞成为北宋与西夏争夺的重点地区,双方在兰州数度激战。元丰四年(1081年)六月,北宋乘西夏内乱之机,“五路出师讨夏国,宪领熙、秦军至西市新城。复兰州,城之,请建为帅府”[117]。西夏为夺回兰州的控制权于元丰六年(1083年)以数十万大军围困兰州,守将王文郁拼死力战,“杀伤如积,围九日而解,收其尸为京观”[118]。此后,双方在兰州又数次激战,且每次都十分惨烈。邦辟勿丁咓率部参与了兰州之战,并因此而获赏,“左藏库副使赵怀义,西头供奉官刘永渊,西京左藏库高遵治各加恩转两官,赏兰州渡河进讨之功也”[119]。
董毡去世之后,其养子阿里骨继任为青唐吐蕃政权的第三任赞普。阿里骨以非唃厮啰后裔继任为青唐吐蕃政权的赞普,作为唃厮啰直系后裔的邦辟勿丁咓非常不满,他以熙河路蕃官的身份多次参与北宋讨伐阿里骨的军事行动。绍圣二年(1095年)十一月,宋朝以“熙河路蕃官包顺、诚、李忠杰、赵怀义、赵永寿累立战功,可经略司差使臣管押乘驿兼程赴阙,欲略与慰劳遣还,责以后效”[120]。
邦辟勿丁咓后来定居于岷州地区,经过多年经营后到元符年间已经有了一定的实力。元符年间,宋军占领青唐城后,为安抚当地蕃部,宋朝考虑到利用邦辟勿丁咓的特殊身份,“怀义乃木征之子,瞎毡之孙,唃厮啰之嫡曾孙也”[121],令邦辟勿丁咓随王瞻等人赴青唐城做善后工作。邦辟勿丁咓随王赡等熙河路官员对安抚当地部族,维护当地的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赵怀义除廓州团练使同知湟州军州事兼本州管下部族同都巡检使。其逐州城寨除通接鄯、湟州道路外,令熙河兰会路经略司次第精加修葺,差使臣兵马戍守,其余并令王赡、陇拶、王厚、赵怀义同相度分布与近上忠白首领管勾。”[122]处理完青唐城的善后工作之后,赵怀义又返回岷州地区。元符三年(1100年),陇拶辞京时提出要去岷州居住,宋哲宗问他是什么原因时,陇拶回答“无他,欲与包顺、赵怀义家部族相依耳”[123]。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赵怀义一直居住在岷州地区。
木征其他几位兄弟的后人在史籍中记载非常少,见于史籍记载的仅有巴毡角(赵醇忠)一人。巴毡角有子五人,分别为:赵永寿、赵永顺、赵永吉、赵永福、赵永保。赵永寿于绍圣四年(1097年)六月在与西夏的战役中战死,为表彰其功,宋朝对其子赵阿陵及其兄弟赵永福等人一并加封,“赵醇忠(即巴毡角)母李撒耳君(李萨尔均)言孙男永寿等陷夏国,请令永寿弟永顺、永吉管勾族分,仍请录永寿男阿陵(即阿克陵)承袭官爵,永福、永保二人更候,三年不出。请令弟承袭,诏阿陵特与内殿崇班,仍赐名世长,差充本族巡检”[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