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基于中日学界对于日本无赖派作家的研究现状观之,研究的内容大多集中在作家论和作品论的层面上,研究的作家也主要集中在太宰治的身上,对于其他日本无赖派作家的关注较少。而且对于日本无赖派作家的批判话语也只是偏重于对坂口安吾的《堕落论》的研究,对其他日本无赖派作家的批判话语几乎较少涉及。而对日本无赖派作家的文学叙事与其批评话语建构进行系统化的理论研究,并对此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深层剖析,还是一片荒芜的领域。因此,本论著拟以叙事学为理论基础,克服中日学界对日本无赖派作家研究的作家论和作品论的“形而下学的缺陷”,以社会转型的视域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将日本无赖派作家的叙事艺术内涵和文学批评建构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深入阐释日本无赖派作家深层次的文学内涵。无论是从文学文本的解读层面,还是从叙事学理论的阐释层面,甚至是文学影响力和文学史地位的评价层面,均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其一,本论著是对战后日本无赖派作家的叙事艺术和文学批评话语进行分析,主要解析战后日本无赖派文学思潮中不同作家的叙事主题、叙事策略、叙事视角、叙事伦理等叙事艺术内涵,以及其叙事艺术内涵所蕴含的文学批评和文学主张,通过对该文学流派作家的文学批评话语的研究,来阐释战后日本无赖派文学思潮如何促进战后日本文学的发展和转型,同时也借此来探析战后日本文学批评话语的建构和传承,对于研究战后日本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其二,本论著是针对日本战后社会转型下的日本无赖派作家群的研究,分析社会转型视域下文学作家的文学叙事内涵和文学批评,以期解析社会和文学的辩证关系。对于现今正处于历史和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而言,就其文学批评发展变化的研究观之,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这也是其实际的意义所在。同时,通过本论著的研究,可以为日本其他文学思潮和流派的研究和探索提供一定的研究思维范式和研究方法的借鉴。

其三,本论著拟突破中日学界传统的研究偏重,从整体上阐释日本无赖派作家的叙事艺术和批评话语的内容。而研究的主要对象和主要取向在于对日本无赖派作家群体的叙事艺术内涵和文学批评建构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述,不再局限于太宰治的研究,避免了中日学界一直以来的偏重研究,即偏重于太宰治的研究,将研究的内容和层面进一步深化,以期弥补中日学界在“日本无赖派作家研究”领域中的不足,充实该研究领域的研究内涵。

其四,本论著跳出了以往中日学界研究日本无赖派文学的范式和框架,在作品论和作家论的传统研究范式的基础上,以叙事学的理论为基础,从作家的叙事艺术和文学批评为研究对象和出发点,在叙事学、比较文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多维度的视野中对日本无赖派文学的叙事形式、意识形态、理论诉求的关系进行系统的梳理,阐释日本无赖派作家的叙事策略和批评话语建构的辩证关系,拟揭示日本无赖派文学的真正内涵和实质,这也是本论著首要突破的重点和主要内容之一。

其五,本论著系统地收集和解读日本无赖派作家关于文学批评话语的文章和文本。除了无赖派作家坂口安吾的《堕落论》以外,其他作家关于文学批评话语的文章大多发表于当时的期刊或报纸上,而这些期刊或报纸比较零散,并没有系统性和完整性,查找和收集工作比较困难,如此一来,查找、收集并解读该类文本或文章成了本论著研究的关键问题。因此,通过本论著的研究可以较为系统、较为全面地梳理出日本无赖派作家批判话语的实质内涵。

其六,本论著拟树立叙事学研究中的“一个建构”。所谓“一个建构”是指建构一套以叙事学和批评话语建构为研究视角的日本无赖派作家群的研究框架,广而言之,就是建构一套战后日本文学流派在叙事学和文学批评话语机理上的研究范式。就目前日本无赖派作家群的研究上而言,其“叙事学”和“批评话语建构”的研究成果较少,散见于期刊论文中,没有系统性和延续性。而本论著将通过运用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理论,系统地对各个作家作品的文本进行解读,分析不同无赖派作家的叙事主题、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话语、叙事策略等叙事艺术内涵,解析其叙事特征和文学思想,进而论述日本无赖派作家的文学主张和文学批评话语,揭示其叙事艺术内涵和文学批评话语建构的内在联系,阐释该流派作家的文学批评的真正内涵和哲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