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盯着电脑屏幕,手指在键盘上敲击着最后一个句点。办公室的灯光刺眼,落地窗外是城市的夜景,霓虹闪烁,车流如织。他揉了揉发酸的眼睛,瞥了一眼右下角的时间——21:47。
“又这么晚了。“他喃喃自语,伸手去摸桌上的手机,屏幕亮起,七条未读消息全部来自林晓。最新一条是二十分钟前发的:“菜又凉了,你到底回不回来?“
陈默的胃一阵绞痛。今天是他们的结婚纪念日,他答应林晓会准时回家。他快速回复:“马上出发,半小时到家。“然后关掉电脑,抓起西装外套冲出了办公室。
电梯里,他对着镜子整理了一下领带。三十六岁的他眼角已经有了细纹,头发也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浓密。他想起二十多岁时和林晓刚认识那会儿,自己还会特意去做发型,喷古龙水。现在呢?他闻了闻自己的衬衫领子,一股办公室的咖啡和空调味。
雨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的。陈默站在公司门口,看着雨帘发愁。他给林晓发了条消息:“下雨了,等车可能要久一点。“
没有回复。
二十分钟后,当他终于拦到一辆出租车时,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林晓发来的一个简单的“嗯“字。
出租车里弥漫着一股潮湿的霉味和陈旧的烟味。陈默摇下车窗,让雨水的气息冲淡一些不适。司机是个沉默的中年男人,车载广播里放着九十年代的老歌。陈默望着窗外模糊的灯光,思绪飘回了七年前。
他们的婚礼很简单,就在一家小酒店,请了不到十桌客人。林晓穿着简约的白色婚纱,笑得像个孩子。他记得自己当时发誓要给她最好的生活。现在他们住进了高档小区,开上了不错的车,林晓可以随意买她喜欢的包包和首饰。可是为什么,他总觉得他们之间少了什么?
“到了。“司机的声音把他拉回现实。
陈默付了钱,冒雨冲向单元门。电梯上升的过程中,他试图想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为什么又一次在重要日子迟到。项目紧急?客户难缠?这些借口他已经用过太多次了。
钥匙插入锁孔的声音在安静的走廊里格外清晰。门开了,屋内只开了一盏暖黄的壁灯。餐桌上摆着已经冷掉的牛排和沙拉,蜡烛燃尽了,蜡油凝固在银烛台上。林晓蜷缩在沙发一角,手里捧着一本书,听到声音连头都没抬。
“对不起,项目最后出了点问题...“陈默开口就是工作。
林晓合上书,慢慢抬起头。三十二岁的她依然美丽,但眼神里的光彩似乎黯淡了许多。“七年了,陈默。“她的声音很轻,“七年里的每一个纪念日,你不是迟到就是缺席。“
陈默脱下湿漉漉的外套,走到她面前蹲下。“我知道,是我不好。但这个客户真的很重要,如果这个项目做好了,我可能会升——“
“升职加薪?“林晓打断他,“这就是你想要的?“
“我以为这也是你想要的。“陈默站起身,突然感到一阵疲惫,“更好的房子,更好的车,更好的生活。这不就是我们努力工作的目的吗?“
林晓的眼神变得陌生,“你根本不知道我想要什么。“
“那你告诉我啊!“陈默提高了声音,“你总是这样,什么都不说,然后指望我能读心术一样知道你在想什么!“
林晓猛地站起来,书掉在地上发出闷响。“我说过!每次我说我们需要多些时间在一起,你都说工作忙;我说想周末出去走走,你倒头就睡;我说想和你聊聊,你眼睛就没离开过手机!“她的声音颤抖着,“七年了,陈默,我们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陈默张口想反驳,却发现无话可说。他环顾这个他们共同打造的家——高档家具,名牌电器,墙上挂着他们在马尔代夫的合影。照片里两人笑得那么开心,可他现在甚至记不起那次旅行他们聊过什么。
“我累了。“林晓的声音低了下来,“真的累了。“
“那你想怎样?“陈默感到一阵恐慌,“离婚吗?“
这个词一出口,空气仿佛凝固了。林晓的眼睛里闪过一丝陈默读不懂的情绪,可能是痛苦,也可能是释然。
“也许我们应该考虑一下这个选项。“她轻声说。
陈默如遭雷击。他从未想过林晓会提出离婚。他们吵架,冷战,但离婚?不可能。他们是大学同学眼中的模范情侣,是双方父母眼中的完美夫妻,是朋友圈里的幸福榜样。
“你认真的?“他的声音干涩。
林晓没有回答,弯腰捡起地上的书,转身走向卧室。陈默听到门锁轻轻扣上的声音,那声音像一把锤子敲在他心上。
他呆立在客厅中央,突然注意到餐桌上除了冷掉的晚餐,还有一个小礼盒。他走过去打开,是一块精致的手表,款式简约大方,正是他喜欢的类型。盒子里还有一张卡片:“给最爱的陈默,七年不痒,爱你的晓。“
陈默感到一阵窒息般的愧疚。他甚至没准备礼物。
他走向书房——这半年他大部分时间睡在这里的沙发上。关上门,他从柜子里摸出一瓶威士忌和一只玻璃杯。酒精灼烧着喉咙,却浇不灭胸口的闷痛。
手机屏幕亮起,是公司群里的消息,关于明天早会的提醒。陈默突然想把手机扔出去。七年了,他到底在为什么而活?
第二天清晨,陈默被闹铃惊醒时,发现自己和衣躺在书房沙发上,头痛欲裂。他冲了个澡,换好衣服,发现林晓已经出门了——厨房收拾得干干净净,仿佛昨晚的一切都没发生过。
办公室里,陈默心不在焉地听着下属的汇报,眼睛不断瞟向手机。林晓一整天都没联系他。下班时间,他没有加班,而是直接去了林晓工作的设计公司楼下等她。
当林晓走出大楼,看到靠在车边的陈默时,脸上闪过一丝惊讶,随即恢复平静。
“我订了你喜欢的意大利餐厅。“陈默说,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轻松。
林晓犹豫了一下,点点头上了车。
餐厅里,陈默点了林晓最爱的红酒和海鲜意面。他谈起他们第一次约会也是在一家意大利餐厅,林晓不小心把红酒洒在了白裙子上。那是他们为数不多还能轻松聊起的话题。
“记得吗?你当时窘迫得想钻到桌子底下。“陈默笑着说。
林晓的嘴角微微上扬,“而你把自己的外套给我围在腰上,像个老派的绅士。“
两人之间的气氛缓和了一些。陈默鼓起勇气,伸手握住林晓放在桌上的手,“关于昨晚...我很抱歉。我们可以重新开始吗?“
林晓轻轻抽回手,“陈默,问题不是一次道歉能解决的。我们之间...已经很久没有真正的交流了。“
“那我们现在就交流。“陈默急切地说,“你想聊什么?“
林晓望着他,眼神复杂,“你看,你甚至不知道从何开始。我们之间的话题只剩下回忆和日常琐事。七年了,你了解现在的我吗?知道我在想什么,担心什么,梦想什么吗?“
陈默哑口无言。他意识到林晓是对的。上次他们深入交谈是什么时候?去年?前年?
“给我个机会。“他低声请求。
林晓叹了口气,“我需要一些时间...思考。“
那晚之后,林晓搬去了闺蜜家住。陈默每天回到空荡荡的公寓,第一次真正“看见“这个家——墙上林晓精心挑选的画,阳台上她养的多肉植物,书架上她爱读的小说。这个家里到处都是她的痕迹,却又没有了她。
周末,陈默约了大学好友李明喝酒。几杯下肚后,他把婚姻危机和盘托出。
李明听完,摇摇头:“老陈,你这就是典型的'我赚钱养家就是爱你'的直男思维。林晓需要的是你的时间和注意力,不是你银行卡上的数字。“
“可我这么拼不就是为了给她更好的生活吗?“陈默不解。
“更好的生活里包括你吗?“李明反问,“你多久没认真听她说话了?多久没问她今天过得怎么样?多久没为她的成就真心高兴了?“
陈默想起上周林晓兴奋地告诉他一个设计获奖了,而他只是敷衍地说了句“不错“,然后继续回工作邮件。
“女人就像花,老陈。“李明晃着酒杯,“光给钱就像只浇水不晒太阳,迟早会枯萎的。“
陈默回到家,翻出他们恋爱时的照片和信件。年轻的林晓在照片里笑得灿烂,眼睛里闪着光。他读着那些信,里面满是关于梦想、未来和彼此的承诺。什么时候开始,他们不再谈这些了?
他打开电脑,搜索“如何挽救婚姻“,跳出来的第一条建议是:“先学会倾听。“
第二天清晨,陈默去了林晓最喜欢的面包店,买了她爱吃的杏仁可颂,然后开车去她闺蜜家楼下。他发消息:“我在楼下,买了早餐。不上来,就是告诉你我记得你喜欢这个。“
林晓回复了一个“谢谢“。
接下来的两周,陈默每天都会发消息告诉林晓他的一天,不是工作上的事,而是他看到的趣事——公司楼下的流浪猫生了小猫,地铁里有人穿着有趣的T恤,甚至只是天空的一片奇特云朵。他开始注意到以前匆匆掠过的生活细节。
周末,他发消息问:“能请你吃个午饭吗?就聊聊,没别的。“
林晓同意了。他们约在一家安静的咖啡馆。这次,陈默没有谈工作,没有看手机,而是认真地问林晓最近在设计什么,听她讲述创作中的困难和突破。他惊讶地发现,林晓正在参与一个国际环保组织的品牌重塑项目,这是她一直感兴趣的领域。
“你从来没提过这个。“他说。
“提过,上个月。“林晓淡淡地说,“当时你在回邮件,说'嗯,挺好的'。“
陈默羞愧难当。他决定改变策略,不再急着挽回婚姻,而是先重新认识这个女人——他的妻子。
他开始读林晓书架上的书,看她喜欢的电影,甚至去听了一场她最爱的乐队的演唱会。他发现林晓的品味比他想象中丰富得多,而他多年来竟然忽视了这些。
一个月后,林晓发来消息:“今晚能回家谈谈吗?“
陈默心跳加速,立刻回复:“当然,我等你。“
那天晚上,林晓回到久违的家中。陈默做了晚餐——不是外卖,是他照着菜谱学的林晓最喜欢的柠檬鸡。
“味道还行吗?“他紧张地问。
林晓点点头,“不错,真的。“她停顿了一下,“我一直在想你说的话,关于重新开始。“
陈默屏住呼吸。
“我不确定我们能不能回到从前,“林晓继续说,“但也许...我们可以尝试建立新的关系。不过有条件。“
“什么条件?“陈默急切地问。
“每周至少两天准时下班,一起吃晚饭;周末有一天是我们的时间,不工作,不应酬;还有...“林晓深吸一口气,“我们要去做婚姻咨询。“
陈默毫不犹豫地点头:“好,都听你的。“
“还有,“林晓的表情严肃起来,“如果半年后,我们还是觉得不合适...就好聚好散。“
陈默感到一阵刺痛,但他知道这是公平的。“好。“他轻声答应。
那天晚上,林晓没有回闺蜜家,但也没有和陈默同床。她睡在主卧,陈默依然在书房。但这是一个开始。
第二天早晨,陈默被咖啡的香气唤醒。他走进厨房,看到林晓正在准备早餐。
“早。“她简短地说,递给他一杯咖啡,“记得加奶不加糖。“
陈默接过杯子,突然鼻子一酸。她记得他喝咖啡的习惯,而他却忘了那么多关于她的事。
“谢谢。“他说,不只是为了咖啡。
林晓看了他一眼,嘴角微微上扬,“不客气。“
这是一个微小的开始,但对他们而言,却像漫长寒冬后的第一缕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