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直言敢谏
壹·拒贿安宫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武惠妃欲废太子李瑛,密遣宫中官奴游说张九龄,许以重赂。张九龄怒叱来使:“太子乃国之本,岂可因私废立?“并连夜上《谏废太子疏》,言辞恳切:“陛下若动摇东宫,恐动摇天下人心。“玄宗览疏后,虽未明言,却自此对武惠妃的阴谋有所忌惮。
贰·安禄山之辨
同年,安禄山因战败被押至长安,玄宗欲赦其罪。张九龄力谏:“安禄山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今因其败绩处斩,正是除患之时。“玄宗不听,反以安禄山“骁勇善战“为由释放之。张九龄退朝后,叹道:“此胡若用,必乱中原。“他命人将安禄山的供词誊写三份,密封于匣中,以备后用。
叁·弹压奸佞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玄宗欲以李林甫为相。张九龄面谏:“李林甫善弄权术,若用之,恐误国事。“玄宗不悦,却未强行任命。张九龄又联合裴光庭等重臣,以“林甫无治国之才“为由,三次上疏力阻。朝堂之上,李林甫的党羽屡次发难,张九龄以《谏任相疏》反击,言辞犀利:“用人当以德才,非谄媚。“玄宗虽未罢免李林甫,却自此对其有所忌惮。
肆·牛仙客之争
同年,玄宗欲提拔牛仙客为尚书。张九龄以“牛仙客无政绩,不可骤升“为由,三次拒拟诏书。玄宗怒道:“卿何故屡阻朕意?“张九龄答:“陛下以臣为宰相,臣当为天下守公义。牛仙客若骤升,必失天下望。“玄宗默然,最终作罢。此事后,张九龄被李林甫诬陷“结党营私“,玄宗渐生不满。
伍·罢相遗恨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张九龄因屡忤玄宗意,被罢相,改任尚书右丞相。罢相前夜,他独自整理奏章,见安禄山供词匣上尘封未动,不禁泪下:“臣虽去,然忧国之心未改。“次日,玄宗遣内侍宣旨,张九龄跪接时,衣袖中滑落一封未及呈上的《安禄山后患疏》。玄宗瞥见,却未细阅,径直离去。
---
章节亮点解析
1.宫廷阴谋的诗性化解:张九龄以《谏废太子疏》对抗武惠妃的阴谋,将政治斗争转化为文字的力量,展现文人如何以笔墨捍卫国本。
2.安禄山事件的远见卓识:通过张九龄对安禄山的洞察与玄宗的执迷不悟,构建盛唐由盛转衰的隐喻,暗示历史转折点的不可逆性。
3.奸佞之争的权力博弈:张九龄与李林甫的交锋,既是个人品格的试炼,也是盛唐文人与权臣的象征性对抗。
4.罢相的诗意告别:未及呈上的《安禄山后患疏》成为张九龄的政治遗言,尘封的匣子暗示历史的遗憾与未竟的预言。
此章以“拒贿-辨贼-弹压-争相-罢相“的递进结构,展现张九龄如何在玄宗渐失清明的朝堂上坚守直言。未被玄宗细阅的《安禄山后患疏》与罢相遗恨形成共振,揭示真正的直言敢谏不在当下的成败,而在历史的回响。下一章“宰相之路“将聚焦张九龄拜相前的最后试炼,展现其“以文辅政“的实践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