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独白

「独白:银戒指第三次闪光时」

凌晨两点十七分,我戴着耳机蜷缩在宿舍床角。手机屏幕幽蓝的光照在脸上,《断线》的钢琴前奏正从耳膜渗入血管。这首曲子我循环了二十三遍——每次前奏里那个像雨滴落进深潭的音符响起时,于佳鑫拉开教室座椅的画面就会准时浮现。

银戒指第三次闪光时,银戒指第三次闪光时,它依旧光洁如新,表面像结冰的湖面般平滑,折射出的每一道光线都精准而克制,显然是被人精心养护过的。

王瑞轩的微信弹窗突然跳出来:“睡了吗?“三个字在锁屏上停留了十二秒,直到自动熄灭。我盯着漆黑的屏幕,突然想起前天晚上他借我淘宝账号时的场景。他的手指蹭过我掌心,带着篮球训练后的热度:“就查个球鞋预售时间。“明明只是三秒钟的触碰,我却像被烫到似的缩回手,差点打翻马克杯。

杯底在桌面磕出清脆的响,就像戒指撞到课桌金属边缘的声音。

耳机里的旋律突然拔高,像把钝刀在锯我的太阳穴。我鬼使神差点开班级群文档共享,找到开学初的信息登记表。于佳鑫的籍贯栏明明白白写着“安徽豪州”,可那张夜市照片的定位偏偏钉在河北邯郸。四百公里的距离,足够让多少句“2023最后一天”变成“查无此人”?

床板突然震动,另一头的陆晓在翻身。我慌忙锁屏,却在黑暗中被自己手机屏幕的倒影吓到——那张扭曲的脸上,眼睛亮得可怕。原来人在自我厌恶时,瞳孔真的会放大。

王瑞轩昨天送我回宿舍时,手腕袖口露出半截红绳。是我们大年初一去城隍庙求的平安符,他居然戴到了现在。当时香火熏得我直掉眼泪,他说这是菩萨在帮我冲掉业障。现在想来,那缕青烟怕是早预见了今天的局面。

于佳鑫今天上课又坐在老位置。阳光从西侧窗户斜切进来时,他的戒指在笔记本上投下一道游动的光斑,像条银白色的小鱼,总在我余光里扑腾。后两排的女生在传纸条,我分明看见她们瞟向他的眼神——原来这份隐秘的觊觎,早被太多人编了号。

凌晨三点零六分,网易云年度报告弹出提示:您已把《断线》列入“年度灵魂共振曲目”。多讽刺啊,我连自己的心弦都接不好,却妄想当别人故事里的调音师。如果此刻有月光审判,大概会在我背上烙下“情感诈骗未遂”的罪名。

手指悬在于佳鑫微信头像上方0.5厘米处,屏幕的冷光在黑暗中勾勒出我颤抖的指尖轮廓。非好友可见的十条动态里,最新一条还是1月20日那个站在树影里的剪影。我忽然很想知道,当他女朋友看见“心诚自然久”这五个字时,会不会也像我一样,注意到他无名指上那枚戒指——光洁得没有一丝瑕疵,在月光下流转着完美的银辉,就像他们之间容不下任何杂质的感情。

睡意终于漫上来。

在坠入混沌前的最后一秒,我突然想起初中物理课上的电磁实验——当两个通电线圈靠得太近,总会有一个先短路。或许人心也是。

「独白:冷静期」

第二天,我坐在图书馆的角落,耳机里循环着一首没有歌词的钢琴曲,旋律像雨水一样安静地落下,又无声地蒸发。窗外的阳光斜斜地切进来,照在我摊开的笔记本上,却照不进我心里那个越来越深的缝隙。

王瑞轩的消息又弹了出来:“晚上想吃什么?”

我盯着屏幕,手指悬在键盘上方,迟迟没有回复。以前我会秒回,会兴致勃勃地讨论,甚至会提前想好要去的店。但现在,每一个字打出来又删掉,像是害怕多打一个标点符号都会泄露我的犹豫。

我们之间没有争吵,没有冷战,甚至没有明显的裂痕。他还是那样,记得我喜欢的奶茶口味,会在降温时提醒我加衣服,会在我熬夜赶作业时默默点一份宵夜送到宿舍楼下。可正是这种一如既往的好,让我更加无所适从。

我是不是该感激?还是该愧疚?

有时候,我会在深夜翻看我们的聊天记录,从刚认识时的青涩对话,到热恋期的甜腻腻,再到现在的……平静。像是一杯被反复冲泡的茶,味道淡了,却还在喝,只是因为习惯,或者因为不想浪费。

而另一边,于佳鑫的存在像是一阵偶然吹过的风,明明没有实质性的接触,却让我心里泛起涟漪。每次在教室看到他,我都会下意识地低头,却又忍不住用余光去确认他的位置。他无名指上的戒指依然光洁如新,像是一个无声的宣告——“别靠近,这里没有你的位置。”

我讨厌这样的自己。

明明什么都没发生,却总在某个瞬间走神。明明知道有些界限不该逾越,却还是会在脑海里闪过不切实际的念头。明明不想辜负任何人的期待,却又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心绪。

我到底是在等一个契机,还是在等自己死心?

如果这是一本小说,读者一定会骂我优柔寡断,骂我自私,骂我明明拥有着别人的真心,却还贪图不属于自己的温度。可现实里,谁又能理直气壮地说,自己从未在感情里动摇过?如果这是一本小说,读者或许会皱眉,会不解,会问:“为什么不能干脆一点?”可现实里,感情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断题。

我关掉和王瑞轩的对话框,点开音乐软件,又播放了那首钢琴曲。

这一次,我决定什么也不做。

不主动靠近,不刻意疏远,不给任何人虚假的希望,也不逼自己立刻做决定。

或许,冷静期的意义,就是让时间告诉我——到底是习惯在作祟,还是心真的已经走远了。

我们都在学着分辨心动与习惯,在成长中慢慢读懂自己的心;我们都在光影交错间寻找答案,在进退之间确认自己的心意。这段距离不是终点,而是让所有情绪都能找到合适的落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