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不只是身体的病
- (英)阿拉斯泰尔·桑豪斯
- 3319字
- 2025-05-13 16:43:33
序:我们的人生是值得过的
大多数时候,疲劳、疼痛、眩晕或背痛并不代表任何疾病。
——桑豪斯医生
拿到这本书,我当晚就迫不及待读完了。成都一位医生来访,拿起书读了片刻,立即发话:“欢迎这本书到我们医院来发布!”
作者桑豪斯是一位英国医生,1989年开始行医,心之所向——“我一路奔着精神病学而去”。他对精神病学相关的各种问题深入观察与思考,日复一日解读人心,渐渐走向了更加智慧、灵活、本质、广阔的道路。
书中桑豪斯医生的故事很是有趣。
行医之初,桑豪斯医生注意到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年轻女人,常年漫游于医院,似乎是个“专业病人”。她总是在寻找疾病,一个问题刚解决,另一个问题立即冒出来:胸痛、偏头痛、眩晕、关节痛……桑豪斯医生反复劝她不要一有风吹草动就去检查。十年光阴里,玛格丽特另辟蹊径——她的工艺手作日益有趣,特大号的黏土苹果、牛角酒器、搪瓷大象,成了岁末她送给桑豪斯医生的礼物,同时为她自己打开了一个知、情、意的新天地,焦虑的巨大能量终于有了出口,算是将焦虑修成了正果。
还有一个年轻人,因为眩晕发作看了六个科:心脏、风湿、神经、植物神经、消化和耳鼻喉科。最后桑豪斯医生终于发现了真正的病因:极端焦虑引起的过度换气导致了眩晕。于是用了八周时间进行抗焦虑治疗,彻底解决了眩晕问题。治疗效果与病人的信任程度、医生的治疗信心成正相关。
在精神病这个难以名状的百草园里,奇花异草比比皆是。2004年我在东欧见到一位病人,也是喜欢手术,反复要求“剖腹探查”,外科医生被弄得无可奈何,只好黑色幽默了一把:“要不,这次我们干脆在肚皮上安个拉链?”最后,病人支支吾吾说出真相:“平时家人都不理我……只有在我术前术后,他们才提些东西来,跟我说几句话。”闻之让人心寒。
许多人好像需要制造某些身体的痛苦来暂时覆盖另一些精神上的痛苦,足见人们痛苦到了何等地步。这令我想到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言:“是人类的痛苦的千山万壑,让我选择了精神病学这样一个职业。”
医道维艰,桑豪斯医生行医的最初感受是“坠入深渊”。在急诊室值班,是一种排山倒海的疲劳体验:“开始当医生的头几年,我的慈悲和好奇慢慢消散,脾气变得越来越坏,我开始讨厌病人:我听说病人死在救护车上,不来急诊室了……我喜滋滋地关了灯,躺回医院配发的松垮床垫上。”
好诚实的自我忏悔!念及医道之艰辛,不知有几多人真能普渡众生,功德圆满?《清代医家张培峰论医德》就提醒过大家:“德不近佛者不得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得为医。”
我自己1983年开始做精神科医生,到了1992年,日益精疲力竭,自感支撑不起那些绝望、悲伤、苦难、虚无,终于落荒而逃。似乎唯有如此,才能摆脱精神崩溃的命运。后来,我步入全科医学领域,对于医学的思考,日复一日朝向更广阔、更本质的思路。正因感同身受,我对桑豪斯医生的坚韧和弹性实在佩服得紧。
像许多清醒而智慧的医生们一样,桑豪斯医生早早就意识到了医源性疾病、药源性疾病和过度医疗的问题。他在本书中明确指出:当今的“医疗文化”把正常人变成了病人,让这些人的人生“开始萎缩,停止锻炼,陷入久坐不动的生活”。他认为这正是一种“医源性伤害”。
他反复警告大家:过度的诊断和治疗会引发很多问题。“人格和心理状态会左右人们对健康的体验。症状是生命的一部分。大多数时候,疲劳、疼痛、眩晕或背痛并不代表任何疾病。”
洞察这些问题需要跨时空、跨学科的思路,好在近年来人们渐渐注意到了诊断的灰色地带:很多医学无法解释的疾病(medically unexplained disease, MUD),被称之为“未分化疾病”。据浙江大学医学院报告,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全科门诊大约占20%,其中有些是过度医疗造成的。似乎检查越多、疾病越多;诊断越多、疾病越多;治疗越多;疾病越多。
在本书中,桑豪斯医生很具体地指明了这种趋势。以精神病诊断标准为例: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在20世纪50年代推出了第一版,共132页,共有精神疾病128种。而到了2013年的第五版修订本就变成了巨大部头,共947页,列出了精神疾病541种。看上去在六十年间,精神疾病增多了413种。桑豪斯医生很是诧异:“用常识想一想,就知道这有多么离谱。”
桑豪斯医生慧眼识得真相。比如,今天自闭症谱系障碍就是如此:越来越多的儿童甚至成人都能满足该诊断标准,于是被贴上了疾病的标签,从此以病人身份生活,这真是一种巨大的误会和不幸。
桑豪斯医生甚至能像古老中国的哲人们一样智慧——他推崇“无为而治”。本书中他很巧妙地引用了18世纪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的高论:“对健康最致命的莫过于过度呵护它。”
就像那些最好的医生们一样,桑豪斯医生阅过千人万人,因而对事实明察秋毫:“那些在手臂上用特大号字体文身,文着‘保持强大’的人,其实是因为脆弱。”“对于智力上乘者来说,他们的能言善道在别人听来可能咄咄逼人,他们的羞涩寡言可能被视为唐突无礼”。
无论中外,精神疾病排在前几位的都是焦虑、抑郁、强迫。
本书中有40次提到“焦虑”,提醒我们焦虑会侵蚀身体,会引发高血压、冠心病、甲亢、胃溃疡、糖尿病、失眠、便秘等问题,对此,荣格在一百年前就提醒我们:90%的生理疾病与焦虑有关。
然而不焦虑又如何可能?西方哲学认为焦虑是一种本体性的危机感,与生俱来、在本源上是一种人类永恒的存在方式。即所有的人都时时刻刻焦虑着,只要活着,必然焦虑,概莫能外。
然而,焦虑的能量其实是很珍贵的,它是生命力之所寄,是注意力与记忆力的资源,是智慧与创造力的源头,是情感的反应堆,它决定了人们的动作强度和行为效率。今天的问题是,这些珍贵的能量是否能派上现实的用场,指向一种建设性、创造性的方向。
书中还57次提到了“恐惧”。恐惧当然是一切心理疾病的成因。恐惧把世界蒙上了一层灰黑色,让人战栗、失眠、杯弓蛇影、战战兢兢。照海德格尔的话来说:恐惧是一种崩溃的、支离破碎的、在世(being-in-the-world)被毁坏的体验;这足以让个体消耗、窒息、丧失了栖居(dwell)于此世间的力量。在具体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好些个体因恐惧,最终走向淡漠、瘫痪、虚无、走向自我放逐。
也就是说:一个真实而敏感的人,必有痛苦,必有恐惧。
精神病是焦虑的极端状态,人们常常处于精神上的两难处境,如果长久的冲突无从表达,最终会导致精神能量蓄积,失去控制,火山爆发,各种心理原型即以五光十色的形式展现出来,由此进入意识与无意识的分裂及精神崩溃状态,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然而对有幸表达者而言,这种极端敏感、警觉和激越的状态,正是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比如荣格就借曼陀罗、梦境、象征、灵魂、阴影、面具、炼金术等得以逃脱精神病的厄运。西班牙画家达利借他天才的画笔出色地表达了错觉、幻觉、危机、妄想、疯狂、死亡,而在现实世界取得了巨大成功。
一般来讲,焦虑最好的出口是指向建设性的每日劳作和创造:创造文明、文学、艺术、科学和意义。
每一个时代的人们都有新的焦虑和冲突,意义心理学也认为:当我们有了更高的人生的目标和意义,我们就能在焦虑、冲突中前行。如果我们缺乏人生目标,我们的当下痛苦就变得毫无意义,无法忍受。
年复一年,行走在人性悲剧的千山万壑,桑豪斯医生也意识到:人们会患上心理疾病,是由于生活缺乏意义,而不是脑中缺乏血清素。他还以乐观主义者的态势宣布:“如果意识到这一点,世界会变得大不相同。”
生老病死的苦难永无止境,焦虑和恐惧永无止境。“在路上”的我们如果能习得“向死而生”的宽阔与坚忍,是最为理想的。而桑豪斯医生面对着无数千疮百孔的生命,鞠躬尽瘁,逐渐获得了这种理想的人生态度。
由此想来,精神科医生是一个很好的职业:了解生活,洞察人性,积极入世,向死而生。
“吾心即汝心,吾思即汝思。”
让我们记住桑豪斯医生的殷切希望:“停止内心的自我批判,相信自己是足够好的,知道我们的人生是值得过的。”
对此伟大善意,不得不感谢。
文笔幽默,故事有趣;千山万水,来之不易。希望有缘读者能读到此书。
胡冰霜
2024初秋于成都江安河上
胡冰霜
华西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复旦大学预防医学博士后,四川大学心理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华西医院精神科医生,先后至摩洛哥、摩尔多瓦、美国、保加利亚、蒙古等国从事全科医学的学习与实践,并担任“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专家。著有《与病对话:全科医生手记》《变态心理学》《诗意书画》等,译有《现象学和拉康论精神分裂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