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和县乌江镇卜陈村,有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老人,他便是叶连平。年届九旬的他,宛如一棵饱经沧桑却依然傲然挺立的苍松,扎根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坚守在无比热爱的教育岗位上,倾尽自己的全部心血,如同一束熠熠生辉的光,照亮乡村孩子求知路上的每一处角落。他那瘦削却透着坚韧的身躯,仿若不知疲倦的行者,时常在村里蜿蜒曲折的小道与那略显简陋的教室之间穿梭往返。熟悉他的村民们,只要一看到那熟悉的身影,便知晓,叶老师又满怀热忱地去给孩子们上课了。
叶连平出生于1931年,彼时的华夏大地正深陷于动荡不安的泥沼,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他的童年,被贫寒的家境紧紧裹挟,上学之路恰似布满荆棘的坎坷征途。破旧的布鞋难以抵御路途的崎岖,常常磨破他稚嫩的双脚;家中微薄的收入,连基本的书本费都难以负担。可即便如此,他心中对知识的渴望,犹如暗夜里永不熄灭的火种,熊熊燃烧。他在昏黄如豆的灯光下,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从各处搜罗来的书籍;在劳作的间隙,口中也念念有词地背诵着诗词文章。凭借着超乎常人的顽强毅力和对学习矢志不渝的执着,他艰难地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养分,逐渐积累起了丰富的学识。
年轻时,叶连平背井离乡,前往南京闯荡。在南京的码头,他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扛起沉重的货物,汗水湿透衣衫,脊背被压得微微弯曲;在嘈杂的工厂里,他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忙碌,零工的日子充满艰辛,微薄的薪水仅够维持最基本的生活。但无论生活的荆棘如何刺痛他,无论日子多么黯淡无光,他始终将教育的重要性铭刻于心,犹如在黑暗中坚守着一座灯塔。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恢复高考,这一消息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社会上激起千层浪。叶连平目睹许多年轻人,因知识储备不足,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改变命运的机会从指尖溜走,他们眼中的无奈与失落,深深刺痛了叶连平的心。那一刻,他在心底暗暗立下誓言,一定要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倾尽全力,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回到卜陈村后,眼前的景象让叶连平揪心不已。村里的教育资源极度匮乏,仿若干涸的河床,难以滋养求知的幼苗。孩子们上学,需穿越蜿蜒的小路,跋涉很远的距离,一路的奔波劳累,消磨着他们对知识的热情。学校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们分身乏术,教学质量更是难以得到保障。叶连平心急如焚,他仿佛看到那些孩子渴望知识的眼神中,渐渐蒙上了失望的阴霾。1978年,当村里小学传来缺老师的消息时,叶连平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如同一位英勇的战士奔赴战场,毅然承担起了教学任务。这一站,便是漫长的四十多个春秋,寒来暑往,从未间断。
刚开始教学时,条件艰苦得超乎想象。教室里的桌椅破旧不堪,仿若风烛残年的老人,轻轻一碰便摇晃不止。窗户没有玻璃,每逢冬日,凛冽的寒风长驱直入,如锋利的刀刃,割在孩子们稚嫩的脸上。叶连平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毫不犹豫地掏出自己微薄的积蓄,买来塑料布,仔细地将窗户封起来,为孩子们抵御冬日的严寒;又四处寻觅木板,凭借着自己并不娴熟的木工手艺,一点点地把桌椅修理加固。教材短缺,他便亲自操刀,在昏暗的灯光下,一笔一划地刻蜡版,手上磨出了水泡,他也浑然不觉。刻好后,再辛苦地油印资料,分发给学生们。为了让孩子们能学到更多知识,叶连平每日天未亮便来到学校,在简陋的办公室里,全神贯注地备课,认真批改每一份作业。夜晚,万籁俱寂之时,他才拖着疲惫的身躯,缓缓走在回家的路上,月光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
在教学过程中,叶连平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在他心中,学习是一件神圣且不容马虎的事情。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便是:“学习来不得半点马虎,一定要认真对待。”有一次,班上有个学生作业做得极为潦草,字迹犹如一团乱麻,题目也错漏百出。叶连平将他叫到办公室,目光中满是关切与期待,耐心地说道:“孩子,你瞧瞧这作业,字写得歪歪扭扭,题也做错了不少。学习,是为了你自己的未来,并非为了他人。你得对自己负责啊。”说着,叶连平轻轻拿起笔,在纸上一笔一划地为学生示范正确的书写方法,讲解清晰的解题思路,每一个步骤都细致入微,每一个要点都反复强调,直至学生完全理解,眼中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在叶连平的严格要求与悉心教导下,这个学生后来学习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主动完成作业,成绩也如同雨后春笋般节节攀升。
叶连平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将培养他们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视为重中之重。他深知,教育的本质在于塑造灵魂。他常常在课余时间,给学生们讲述那些名人的故事,从悬梁刺股的孙敬、苏秦,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教导他们要做一个正直、善良、有担当的人。有一次,村里组织义务劳动,清理河道垃圾。叶连平得知后,立即带着班上的学生一起踊跃参加。他身先士卒,弯下腰,徒手捡起河道边的垃圾,丝毫不在意脏污沾满双手。一边干活,一边语重心长地对学生们说:“我们生活在这个村子里,村子就是我们共同的家。我们有责任把它打扫干净,让大家生活得更舒适、更美好。”在他的以身作则与带动下,学生们纷纷积极投入到劳动中,不怕脏、不怕累,小小的身影在河道边忙碌穿梭。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不仅增强了环保意识,更在心底深深懂得了奉献的意义,一颗颗温暖善良的种子在他们心中悄然种下。
随着时间的悄然流逝,叶连平的名声如同春日里绽放的花朵,芬芳四溢,周边村子的孩子听闻他的事迹后,纷纷慕名赶来向他求学。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2000年,叶连平做出了一个令人钦佩的决定。他毅然拿出自己积攒多年的积蓄,那是他省吃俭用、一分一毫攒下来的心血钱,又向亲戚朋友借了一些钱,在自家那略显狭小的院子里,办起了“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之家”宛如一座温暖的港湾,不仅为孩子们提供免费的课外辅导,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还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温馨场所。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在课余时间沉浸在书籍的世界里,安静地做作业;遇到问题时,能随时向叶连平请教,叶连平总是不厌其烦地为他们答疑解惑,如同春日暖阳,照亮他们求知的每一个角落。
为了让“留守儿童之家”能够持续运转下去,叶连平过上了极度省吃俭用的生活。他的家中,家具皆是几十年前的老物件,漆面斑驳,岁月的痕迹清晰可见;衣服也是缝缝补补,穿了一年又一年,洗得有些发白。他对自己近乎苛刻,从不舍得为自己多花一分钱,生活简朴得如同苦行僧。但在给孩子们买书、买学习用品时,他却慷慨大方,从不吝啬。有一次,叶连平去县城给孩子们买书,为了节省那几块钱的车费,他毅然选择背着几十本书,徒步走了十几里路回到村里。一路上,沉重的书籍压得他肩膀生疼,勒出了一道道深深的红印,汗水湿透了衣衫,他却未曾有过一丝抱怨。当他回到家,看到孩子们拿到新书时那兴奋得两眼放光、欢呼雀跃的样子,他的心中满是欣慰,觉得一切的辛苦与付出都无比值得。
叶连平的学生中有很多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们如同孤独的小船,在生活的海洋中漂泊,缺乏关爱和照顾。叶连平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不仅在学习上对这些孩子关怀备至,在生活上更是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照料。有个叫小宇的孩子,父母都在遥远的外地打工,他只能跟着年迈体弱的爷爷奶奶生活。有一年冬天,寒风凛冽,小宇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来上学,在教室里冻得瑟瑟发抖,小脸被冻得通红。叶连平看到后,心疼不已,立刻快步回家,翻出自己孙子的棉衣,小心翼翼地给小宇穿上,还轻轻嘱咐他要注意保暖,多喝热水。从那以后,叶连平常常在课余时间去小宇家看望他,给他带去生活用品,从崭新的文具到暖和的棉被;还耐心地帮助他辅导功课,从基础的字词到复杂的数学难题。在叶连平春风般温暖的关怀下,小宇原本内向孤僻的性格逐渐变得开朗自信起来,课堂上敢于积极发言,学习成绩也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在叶连平的辛勤耕耘与无私奉献下,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从他这里走出了乡村,如同振翅高飞的雄鹰,飞向了更广阔的天地。有的学生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在知识的殿堂里继续深造;有的学生在工作中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但叶连平依然如同一棵坚守岗位的大树,扎根在乡村,继续为乡村的孩子们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从未有过一丝动摇。
然而,时光无情,岁月不饶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叶连平的身体每况愈下,如同运转多年的老机器,零件逐渐老化。他患上了严重的白内障,眼睛看东西越来越模糊,世界在他眼中仿佛笼罩着一层厚厚的迷雾。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坚持给学生上课。每次上课前,他都要戴着老花镜,在微弱的灯光下,吃力地备课,一个字一个字地将每一个知识点认真地写在教案上,字迹虽有些颤抖,却饱含着对教育的执着。他的听力也大不如前,学生们回答问题时,他常常要微微前倾身体,凑近了才能勉强听清。尽管身体的不适如影随形,给教学带来了诸多困难,但叶连平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他心中对教育的热爱,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焰,支撑着他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行。
2020年的一天,叶连平明显感觉自己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往昔充沛的精力已如流水般渐渐消逝。他心中明白,自己可能无法再像以前那样长时间地站在讲台上,为孩子们传授知识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怀着复杂而又坚定的心情,决定上最后一课。当这个消息在村里传开后,如同平静湖面投入巨石,激起层层涟漪。村里的孩子们听闻后,心中满是不舍,眼眶中闪烁着泪花。他们早早地来到“留守儿童之家”,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如同等待出征将士归来的小兵,满心期待又带着一丝忧伤,等待着叶老师的到来。
那天,叶连平早早地起了床,尽管身体虚弱得有些颤抖,但他依然认真地穿上了自己那件洗得有些发白却整洁如新的衬衫,对着镜子,仔细地把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他努力挺直腰板,试图展现出往日的精神抖擞,迈着略显蹒跚却坚定的步伐走向“留守儿童之家”。一路上,村民们看到他,都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向他投去饱含敬意和不舍的目光,有的村民甚至走上前,关切地询问他的身体状况,话语中满是担忧与祝福。
走进教室,看着孩子们那一张张熟悉而又充满期待的脸庞,叶连平的眼眶瞬间湿润了,泪水在眼眶中打转。他缓缓地走上讲台,双手微微颤抖,清了清嗓子,声音略带沙哑却充满力量地说道:“孩子们,今天是老师给你们上的最后一课。老师教了一辈子书,最舍不得的就是你们。你们要记住,知识改变命运,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放弃学习。”说着,叶连平拿起粉笔,由于手抖,粉笔在黑板上划过,留下的字迹有些歪歪扭扭,但在孩子们眼中,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大字,却是世界上最漂亮、最珍贵的字,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他们的心灵。
在这堂课上,叶连平深情地回顾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历,那些与孩子们共度的美好时光,如同电影般在他脑海中一一浮现。他讲述了许多学生的故事,从那些曾经调皮捣蛋,在他的教导下逐渐变得懂事的孩子,到那些凭借努力考上大学,改变命运的学生。他告诉孩子们,只要心中有梦想,只要肯努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孩子们静静地听着,教室里安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有的孩子眼中闪烁着泪花,那是被叶老师的话语深深触动;有的孩子则暗暗握紧拳头,在心底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叶老师的期望。
课程结束后,孩子们纷纷围到叶连平身边,如同归巢的小鸟,围绕在大树旁。他们满怀深情地送上自己亲手制作的小礼物。有的孩子送了一幅画,画上精心描绘着叶老师站在讲台上讲课的情景,那专注的神情、飞扬的粉笔灰,都被孩子用稚嫩的笔触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有的孩子送了一张自己写的贺卡,卡片上的字迹或许并不工整,但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叶老师的祝福和感谢,字里行间流淌着浓浓的师生情谊;还有的孩子送上了自己采摘的野花,花朵虽不娇艳名贵,但那是孩子们在田野间精心挑选,带着泥土的芬芳和清晨的露珠,希望叶老师能喜欢这份质朴的礼物。叶连平接过孩子们的礼物,激动得喉咙哽咽,说不出话来,只是用那满是岁月痕迹的手,不停地抚摸着孩子们的头,眼中满是慈爱与不舍。
从那以后,叶连平虽然不再站在讲台上给孩子们上课,但他对“留守儿童之家”的关心从未减少半分。他常常坐在院子里,静静地看着孩子们在教室里学习、玩耍,听着教室里传来的朗朗书声和欢声笑语,脸上便会露出欣慰的笑容,那笑容仿佛在诉说着他对教育事业无悔的付出和对孩子们深深的爱。他还会时不时地给年轻老师传授教学经验,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他们,帮助他们更好地教育学生,让这份教育的火种在乡村继续熊熊燃烧。
叶连平,这位九旬“留守教师”,用自己的一生谱写了一曲对教育事业热爱和执着的赞歌。他宛如一盏明灯,在乡村教育的漫漫长夜中,照亮了孩子们前行的道路,为他们指引着未来的方向;他又似一位辛勤的园丁,用自己的汗水和心血,浇灌着祖国的花朵,让他们在知识的滋养下茁壮成长,绽放出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