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所有参赛队伍注意!你们只有72小时时间完成设计、制作和测试!”

南华大学电子实验大楼里,负责竞赛选拔的李老师声音洪亮,手里拿着一份厚厚的比赛通知。大厅里聚集了近百名学生,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紧张和兴奋。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这是电子信息领域最权威的大学生竞赛,被誉为“电子工程师的摇篮”。每两年举办一次,能在这个比赛中获奖,不仅意味着学术声誉,更是进入顶尖企业的敲门砖。

“今年的题目特别有挑战性。”李老师扫视全场,“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要求能够根据实时车流量自动调整红绿灯时长,并且要有完整的硬件实现和软件算法。”

台下顿时一片哗然。这个题目的难度远超往年,不仅需要硬件设计能力,还需要复杂的算法支撑。

林墨轩坐在第三排,听到这个题目时嘴角微微上扬。智能交通?这不正是他前世擅长的领域吗?

……

“卧槽,这题目太变态了!”王大伟在林墨轩耳边小声抱怨,“我们才大三,怎么可能做得出来?”

“确实有点难。”张明也皱着眉头,“光是车流量检测就够我们喝一壶的了。”

林墨轩没有说话,而是在观察台下的同学们。大部分人脸上都是愁容,但有几个人的表情引起了他的注意。

坐在最前排的顾清韵依然是那副淡然的表情,似乎对这个题目很有信心。而在角落里,有个穿着朴素的男生正在纸上快速画着什么,神情专注得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

“那是江云帆。”注意到林墨轩的视线,张明小声说道,“隔壁宿舍的,听说是个硬件天才,什么电路板都能搞定。不过人有点内向,很少和人交流。”

江云帆?林墨轩仔细看了看那个男生。二十出头的年纪,皮肤有些黝黑,手上有几个小伤疤,典型的动手能力强的技术男。更重要的是,他看电路图的眼神,让林墨轩想起了前世那些顶尖的硬件工程师。

“现在开始组队!”李老师宣布道,“每队三人,自由组合,半小时后上报名单!”

瞬间,整个大厅变得嘈杂起来。学霸们开始相互寻找合适的队友,技术大神们成了香饽饽,被好几拨人包围。

林墨轩站起身,径直走向江云帆。

“你好,我是林墨轩,微电子系的。”林墨轩在江云帆面前坐下,“想和你组队。”

江云帆抬起头,有些意外地看着林墨轩。作为一个来自工人家庭的学生,他在这种场合总是显得有些边缘化,很少有人主动找他组队。

“你……你知道我吗?”江云帆的声音有些紧张。

“知道,听说你是硬件高手。”林墨轩笑道,“而这次比赛最需要的就是硬件实现能力。”

江云帆看了看林墨轩,犹豫了一下:“可是……我只是个普通学生,理论知识不如你们这些成绩好的。”

“理论是死的,能把理论变成现实的人才是真正的工程师。”林墨轩认真地说道,“而且,我们还需要一个算法专家。”

他转头看向不远处的顾清韵:“顾清韵,有兴趣加入我们吗?”

……

正在被好几个队伍邀请的顾清韵闻声转过头,看到是林墨轩,眼中闪过一丝意外。

“林墨轩?”她站起身走了过来,“你想和我组队?”

“没错。”林墨轩点头,“我们三个人的技能组合很互补。我负责总体架构设计,江云帆负责硬件实现,你负责算法优化。”

顾清韵打量了一下江云帆,又看了看林墨轩:“你确定要选他?”

这话让江云帆脸上闪过一丝自卑的神色。确实,以他的出身和成绩,很难和这两个“大神”相提并论。

“我确定。”林墨轩的声音很坚定,“硬件实现是这次比赛的关键,而江云帆是我见过的最有硬件天赋的人。”

听到这话,江云帆眼中闪过一丝感激的光芒。

“好吧。”顾清韵点了点头,“那我们来讨论一下技术方案。”

三人找了个安静的角落坐下,林墨轩拿出纸笔开始画图。

“传统的交通信号控制就像一个死板的老师傅,按照固定的时间表工作。”林墨轩边画边说,“红灯30秒,绿灯60秒,黄灯5秒,周而复始,不管路上有多少车。”

“但这样明显不合理。”顾清韵接话道,“早高峰和深夜的车流量完全不同,应该动态调整。”

“没错。”林墨轩在纸上画了一个复杂的网络图,“我的想法是把整个交通系统想象成一个大脑的神经网络。”

“神经网络?”江云帆有些困惑。

“就像人的大脑一样。”林墨轩解释道,“每个路口就是一个神经元,它不仅要处理自己的车流信息,还要和周围的路口'交流',共同做出最优决策。”

他在图上画了几个连接线:“比如说,A路口发现车流量激增,它会告诉B路口‘我这边很堵,你能不能多给我一些绿灯时间’。B路口收到信息后,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是否配合。”

“这样整个路网就像一个有机的智能体,能够自动优化交通流量。”

顾清韵眼睛一亮:“这个思路很有创意!但是算法实现会很复杂,需要考虑多个变量的动态平衡。”

“硬件方面也不简单。”江云帆皱眉道,“每个路口都需要传感器检测车流,还需要通信模块进行数据交换。”

“这些都不是问题。”林墨轩自信地说道,“我们可以分模块设计。江云帆,你觉得用什么传感器检测车流最合适?”

江云帆想了想:“红外传感器成本低,但精度不够。超声波传感器精度高,但容易受环境干扰。我建议用压力传感器,埋在路面下,车辆经过时触发。”

“很好的想法!”林墨轩赞道,“那通信方面呢?”

“可以用无线通信模块,每个路口之间建立数据链路。”江云帆越说越兴奋,“我们还可以加一个中央控制台,实时监控整个路网状态。”

“算法方面我有个想法。”顾清韵插话道,“我们可以用模糊逻辑控制,设定多个决策参则,比如当前路口车流量、相邻路口状态、历史流量模式等。”

“然后用权重算法计算最优的信号配时方案。”林墨轩点头,“这样既能实现智能控制,又不会过于复杂。”

三人越讨论越兴奋,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他们和这个技术方案。

“我们还可以加入学习功能。”顾清韵提议道,“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能够记住不同时段的流量模式,进行预测性调整。”

“比如每天早上8点都是上班高峰,系统可以提前调整信号配时。”江云帆也开始贡献想法。

“甚至可以加入特殊情况处理。”林墨轩补充道,“比如救护车、消防车经过时,自动为它们开辟绿色通道。”

……

“等等,让我整理一下我们的方案。”顾清韵拿过纸笔,快速写下要点:

“硬件部分:压力传感器+无线通信模块+中央控制台”

“软件部分:模糊逻辑控制+机器学习+特殊情况处理”

“系统特点:分布式智能+实时优化+自主学习”

写完后,三人都愣住了。

这个方案的完整性和前瞻性,远远超出了一般大学生的水平。它不仅解决了题目要求的基本功能,还加入了许多创新性的特性。

“我靠,我们这是要搞个什么出来?”江云帆忍不住说道,“感觉像是要改变整个交通行业啊!”

“为什么不呢?”林墨轩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既然要做,就要做到最好。我们不仅要赢得比赛,还要证明东国的大学生有能力创造世界级的技术!”

他站起身,伸出手:“三个人,一个目标,我们一起创造奇迹!”

顾清韵和江云帆对视一眼,也伸出了手。三只手握在一起的那一刻,仿佛有电流通过,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力量。

周围的同学们看到这一幕,都投来了羡慕的目光。这三个人的组合,简直就是完美的技能搭配——理论与实践、硬件与软件、创新与执行。

“我们的队名叫什么?”顾清韵问道。

林墨轩想了想:“就叫‘未来之路’吧。因为我们设计的不仅是交通系统,更是通向未来的道路。”

……

报名截止前十分钟,三人向李老师提交了队伍信息。

“未来之路队?”李老师看了看名单,“林墨轩、顾清韵、江云帆……这个组合很有意思啊。”

他抬头看了看三人:“你们有信心吗?”

“有!”三人异口同声地回答。

李老师笑了:“那我期待你们的表现。不过提醒你们,今年的竞争特别激烈,清华、北理工、西电的队伍都很强。”

“没关系。”林墨轩平静地说道,“我们有信心做出最好的作品。”

走出报名现场,江云帆忍不住问道:“我们真的能做出来吗?这个方案看起来很完美,但实现起来……”

“相信我们的能力。”林墨轩拍了拍他的肩膀,“72小时后,整个东国的电子工程界都会记住我们的名字。”

但他没有说出的是,这个智能交通系统如果成功实现,将比计划提前十年改变整个行业。而这,只是他改变世界计划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