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研究的创新性

一 交叉学科的理论突破与创新

第一,目前关于我国产业转移的研究较为丰富,但关于区域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的研究较为分散,更多集中在以宏观数据为基础的产业转移对整体就业量的影响变化,缺少权威的产业转移就业效应的研究结论,既无法对现实情况做出解释,也难以指导实践工作的开展。本课题尝试运用计量、理论模型等方法分析产业转移对就业的具体影响,不仅包括产业转移的整体就业效应,而且包括其对就业结构、劳动力就业技能的影响,将就业效应的研究视角层层拓宽。在理论上,基于韦伯、小岛清等学者对产业转移研究的经典理论,运用相关理论模型分析方法,分别对区域产业转移在就业总量、就业结构以及劳动力就业技能方面的影响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研究理论的不足。以区域产业转移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产业转移在不同模式下对就业不同维度的影响进行分析,建立了一套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特色的区域产业转移就业效应的一般理论模型,分别从要素投入-就业总量影响效应、比较优势-就业结构调整效应、资本技术-劳动力就业技能提升效应、政策性转移-就业稳定效应四个角度来探索我国区域产业转移就业效应的影响机制。

第二,将产业经济学与劳动经济学的主要理论相结合,建立产业转移与就业相关性的理论框架和基础,使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研究范围更加全面,突破以往只集中在劳动力就业数量的研究范围,对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尤其是针对产业转移可能出现的负面效应,比如“打工经济”“就业挤出效应”等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二 实证验证多维度突破与创新

目前已有研究大都是对产业转移或者产业升级下就业数量变化的实证分析,缺乏全国范围内产业转移对就业总量、就业结构以及劳动力就业技能的影响等多维度的数据支持。本书基于产业转移的三类模式分别分析其对就业总量、就业结构以及劳动力就业技能影响的理论机制,并选择国家统计局对工业制造业、就业相关指标的宏观调查数据和合适的定量指标,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范围内对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在“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中分别建立了产业转移-就业总量影响效应、产业转移-就业结构调整效应、产业转移-劳动力就业技能提升效应的计量分析模型,从多角度对产业转移产生的就业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分别验证了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就业总量、就业结构以及劳动力就业技能的变化趋势。

三 提出了较有新意的政策参考

目前,在有关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的研究成果中,由于分析角度和研究方法的不足,所提出的政策建议或过于虚化,或落入俗套,并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其提出的具体对策措施,也往往由于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而显得无根无据,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均有待检验,难以被采纳。本研究所提的对策建议建立在全面、充分的数据分析和理论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更加贴近现实,更加全面完整,可行性和针对性更高,并且逻辑性更强,因此更有参考价值。同时,由于定量研究的扎实基础,本研究也针对发现的一些新问题提出了一些新对策。


[1] Ruth Zimmerling,Globalization and Democracy:A Framework for Discussion,The Tampere Club,August,2003.

[2] Robert Hunter Wade,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Globalization,Edward Elgar Pub.,2006.

[3] Joseph E.Stiglitz,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W.W.Norton,2002,p.9.

[4] Roland Robertson and K.E.White(eds.),Globalization:Critical Conceptsin Sociology,Vol.6,Routledge,2003,p.2.

[5] Paul Hirst and Graham Thompson,Globalization in Question: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ossibility of Governance,Polity Press,1996.

[6]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外来投资和生产性就业》,国际劳工局,2004年11月。

[7] 海闻、赵达:《国际生产与贸易格局的新变化》,《国际经济评论》2007年第1期。

[8] 张帆:《产业漂移:世界制造业和中心市场的地理大迁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第193~194页。

[9] 〔日〕赤松要:《我国产业发展的雁行形态》,《一桥论丛》1957年第5期。

[10] Bela A. Balassa and Marcus Noland,“Japan in the World Economy,” The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88.

[11] Raveendra N.Batra and Francisco R. Casas,“Intermediate Products and the Pur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A Neo Heckscher-Ohlin Framework,”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3(3):297-311.

[12] 参见http://www.gov.cn/xinwen/。

[13] 《中国告别廉价劳动力时代》,央视网,http://news.cntv.cn/20110628/101261.shtml。

[14] 任志成:《国际产业转移的就业效应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15] 经合组织(OECD):《2018就业展望报告》。

[16] 翟豪:《产业转移对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研究》,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8。

[17] 莫荣:《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对就业的影响——深圳调研报告》,国际劳工组织合作项目,2013,内部资料。

[18] 〔美〕奥戴德·申卡尔:《中国的世纪》,金永红、奚玉芹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9] Robert C.Feenstra and Chang Hong,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e,1050 Massachusetts Avenue,Cambridge,MA 02138,October,2007.

[20] 莫荣:《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对就业的影响——成都调研报告》,国际劳工组织合作项目,2013,内部资料。

[21] 莫荣:《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对就业的影响——成都调研报告》,国际劳工组织合作项目,2013,内部资料。

[22] 莫荣:《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对就业的影响——成都调研报告》,国际劳工组织合作项目,2013,内部资料。

[23] 方甲:《产业结构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马子红:《中国区际产业转移与地方政府的政策选择》,人民出版社,2009,第5页。

[24] 杨蕙馨主编《产业组织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第3页。

[25] 钟勇、夏庆丰:《产业概念辨析》,《生产力研究》2003年第1期,第185页。

[26]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二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第228页。

[27] 侯风云:《“产业”概念界定与自然垄断产业多元化基础》,《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第107页。

[28] 〔美〕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总产值和生产结构》,常勋等译,商务印书馆,1985。

[29] 邓涛、刘红:《我国产业转移对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影响分析》,《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3期;马子红:《中国区际产业转移与地方政府的政策选择》,人民出版社,2009,第9页;芮明杰:《产业经济学》(第二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第111页。

[30] 马子红:《中国区际产业转移与地方政府的政策选择》,人民出版社,2009,第9页。

[31] 芮明杰:《产业经济学》(第二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第111页。

[32] 〔德〕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李刚剑、陈志人、张英保译,商务印书馆,2009,第132~135页。

[33] 吴丰华、刘瑞明:《产业升级与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突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5期,第57页。

[34] 〔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华夏出版社,2002,第60~72页;刘志彪:《产业升级的发展效应及其动因分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第3~10页。

[35] 朱卫平、陈林:《产业升级的内涵与模式研究——以广东产业升级为例》,《经济学家》2011年第2期,第61~62页。

[36] 芮明杰:《产业经济学》(第二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第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