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理论回顾及文献述评

第一节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一 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理论

在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方面,国外比较著名的理论包括以下几种。

配第-克拉克定理对收入与劳动力流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运用计量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收入水平下三次产业就业人口的分布和变动趋势。该定理是产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基本遵循的经典理论,即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会进一步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库兹涅茨法则进一步阐明产业结构变动中三次产业产值与就业的变化规律。库兹涅茨认为,三次产业产值与三次产业劳动力就业的变化规律存在一定的差别。即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部门的产值比重和其劳动力就业比重都处于不断下降状态;工业部门的产值占三次产业产值的比重总体上是上升的,但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就业比重则略有上升或者整体不变;而服务部门的产值比重和劳动力就业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

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模型揭示了低收入国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变化的标准模式,提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是国家从当前发展阶段向更高发展阶段跃进的主要推动因素。其中,工业部门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从不发达经济到成熟工业经济经历了三个阶段(重化工业化、加工高度化和技术集约化)、六个时期(不发达经济、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工业化社会和现代化社会)。

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认为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过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差异悬殊的二元经济结构就转化为一体化,进入现代经济增长过程。托达罗城乡劳动力转移模型认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决策,是根据“预期”收入最大化目标做出的。

钱纳里-塞尔奎因就业结构转换滞后理论指出,工业化程度不同的国家,就业结构转换滞后产业结构的程度也不同,即在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其工业产值的不断提高,就业人口从农业向工业转移的步伐基本与产业结构调整一致,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或者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国家,就业结构转换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程度较大。

佩鲁增长极理论认为,在区域经济中存在均衡和非均衡两种发展模式。主导部门集中而优先增长的地区是增长极,当增长极形成以后会通过集聚效应形成极化作用,即通过市场经济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吸引周围的生产要素聚集在该增长极,使周围区域成为极化区域。极化区域的发展会使增长极的经济效应进一步增强,辐射作用扩散到周边区域,从而带动其他区域的产业经济增长。增长极的带动作用如果足够强大,会改变国民经济的全部结构。

二 产业梯度转移理论

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来看,由于区域的资源禀赋条件、经济体制、文化等不同,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会存在梯度差。当全球或国家内部产业分工体系开始调整时,会出现相关产业的生产要素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扩散与转移的趋势。此时,处于高梯度的国家(或地区)会科学合理地确定自身产业的升级方向,并将淘汰的产业向生产要素优势集中的国家(或地区)进行转移;处于低梯度的国家(或地区)则会根据自身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环境容量、配套能力等现实条件,承接相应的外移产业。这种产业梯度转移不仅可以将生产要素由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还可以促进产业合理布局,缩小地区差距,协调区域发展,从而推动国家经济发展。

(一)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流派

产业转移问题的最初研究是围绕国际产业转移展开的,即由于国家之间彼此存在不同的比较优势,因此产业会在比较优势的作用机制下在国家之间进行转移。日本学者赤松要提出了“雁形理论”,即当投资区某些产业失去比较优势后,资本将自发转移到需要更少成本和能获得更大利润的地区,于是出现了产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1]产业转移一般包括两个层次,即国家层次的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层次的产业梯度转移。前者超越了国家经济和地理的边界,主要形式是经济欠发达的低梯度国家通过承接由经济发达的高梯度国家转移过来的产业来实现国家经济的“崛起”或“起飞”。也就是说后起的国家可以利用后发优势,通过“进口→当地生产→开拓出口→出口增长”四个连续阶段来加快本国工业化进程。后者则主要发生在国家经济和地理边界内部,主要形式是不同区域的产业基于产业分工的原则,通过梯度顺序转移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赤松要的“雁形理论”的基础上,小岛清根据日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在比较优势原理基础上提出边际产业扩张论,对“雁形理论”进行了完善和补充。该理论从比较劣势的角度提出产业转移的动机是回避产业劣势,发挥潜在比较优势。本国中存在比较劣势的产业被称为“边际产业”,因此产业转移的实质是这些边际产业在其他国家寻求比较优势发展的过程。[2]

(二)产业集聚的新地理经济学流派

产业转移问题是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同时也是地理经济学的研究范畴。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是最早研究产业区域转移分布的地理经济学理论。韦伯认为生产成本是决定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而劳动力成本、运费、原料与燃料、地区、固定资产折旧、市场等是影响生产成本费用的主要因素,但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劳动力成本、运输成本以及市场因素。[3]

随着地理经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基于产业集聚的新地理经济学是目前比较流行的解释产业跨区域转移的理论流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是克鲁格曼的地理集聚中心—外围模型(Core-Peripherystructure,简称CP)。[4]“CP模型”引入了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因素,其认为向心力和离心力的综合作用是制造业聚集在某一区位的主要因素,而运输成本、制造业部门的规模以及消费者对产品多样化的偏好程度是三个关键的影响因素。产业的集聚效应伴随着产业大规模的转移,其具有强大的向心力进而吸引更多的产业转移到该地。

新地理经济学对产业转移的研究的实质是对产业集聚的研究,产业集聚会带来集聚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形成规模经济,从而吸引更多的外部产业转移进来,或者减少内部的产业转出。同时,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以后,会出现产业集聚的边际效应递减,最终导致聚集效应的不经济,又会造成产业转移到新的集聚区。产业集聚动因更多的是解释一个国家的区域产业转移。

(三)微观视角的企业迁移理论流派

产业转移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企业的地理迁移。因此基于微观视角的企业迁移理论研究也是产业转移研究的重要角度。企业迁移研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是邓宁提出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和国际生产综合理论,其核心是“三优势模式”,即产业组织决定的所有权优势、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区位优势、交易成本决定的内部化优势,此“三优势”是企业进行区域投资以及迁移的主要因素。[5]此外,其他学者也对企业迁移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Pellenbarg指出市场发展规模、交通运输问题以及劳动力市场等是企业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市场发展规模和交通运输问题是企业进行城市周边近距离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劳动力成本以及劳动力供需是企业向其他区域进行远距离迁移的主要动力。[6]Brouwer等通过对21个国家企业迁移行为的研究指出,企业规模越大、成长寿命越长,企业迁移的动机越小,因为规模较大的企业迁移成本较高,且寿命较长的企业更加依赖于当地的产品市场以及劳动力市场资源。[7]Van Vilsteren等的研究指出,经济各类部门所表现出来的企业迁移模式存在不同,农业、零售、餐饮等行业的企业迁移动机小,具有区位黏性,而建筑、交通、批发等行业的企业迁移意愿更强烈。[8]

三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源于市场营销学中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后才逐步兴起的。该理论流派认为产业也如同生命体一样,具有生命周期,也要经历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一)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最早提出工业生产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学者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弗农将产品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即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在第一阶段,由于新产品的生产技术具有垄断性,因此产品需求不受价格限制,生产地的选择也不受生产成本限制,此时的产品生产主要在国内进行,通过出口来满足国外的产品需求;在第二阶段,产品生产技术逐渐成熟,市场上的产品竞争者越来越多,因此成本大小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此时企业开始进行对外投资,通过建立子公司或者分公司的方式,选择技术水平与本国相似但劳动力成本低于本国的国家进行产品生产;到了第三阶段,产品生产技术已经普及,本国的该产品竞争优势逐渐弱化,此时将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进行标准化的批量生产即可,本国则放弃该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开始新一轮的产品生命周期循环。[9]

(二)阿伯纳西和厄特拜克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A-U模型)

美国哈佛大学的阿伯纳西(N.Abernathy)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厄特拜克(Jame M.Utterback)提出了基于技术创新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他们根据产出增长率将产品生命周期也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不稳定阶段、转换阶段和稳定阶段。在不稳定阶段,新技术具有不稳定性,产品生产差异性较大;在转换阶段,技术趋于稳定,生产的主导产品逐渐被清晰定义,因此该产品开始进行大批量生产,生产工艺得到变革;在稳定阶段,产品生产技术已经成熟,产品生产也开始标准化,生产流程更为自动化、专业化。A-U模型解释了以产品变化为中心的创新分布,已经开始向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方向发展。[10]

(三)有关产业衰退期的理论

产业衰退期是产业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产业发展进入衰退期时,其市场规模逐渐缩小,市场需求减弱,生产能力过剩,增长竞争力丧失。国外学者对衰退期的产业研究主要集中于“能力过剩”和“过度竞争”两个概念。

张伯伦在其《垄断竞争理论》中首次提出“能力过剩”,即由于垄断竞争导致的平均成本高于边际成本,进而出现生产能力的持续性过剩。他指出,该产能过剩与经济周期中的短期性过剩存在本质上的差异,产业衰退期的能力过剩是缺乏增长潜力的,并且产业的收入弹性非常低,产出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出现大幅度的下降。[11]

哈佛学派代表人贝恩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过度竞争”的概念,但日本经济学家小宫隆太郎对过度竞争的概念进行完善后,该概念才逐渐被学术界所认可。过度竞争指某个行业或者产业进入的企业过多,致使该行业的生产利润逐渐降低,甚至出现负利润率的状态,但由于存在“退出障碍”等相关因素,包括劳动者的安置费用等,生产要素和企业不能从该行业中退出,因此出现行业持续的负利润率状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