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用中药及其活性成分手册
- 周春山 朱华 谢练武等编著
- 1673字
- 2020-08-27 22:00:34
2.22 甘草
Ⅰ药材简介
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茎[1]。主产于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地。春、秋采挖,以秋采者为佳。除去须根,晒干,要厚片,生用或蜜炙用。气微,味甜而特殊。
本品含有三萜类皂苷、黄酮类、生物碱、多糖等成分。其主要有效成分为三萜皂苷甘草酸的钾、钙盐,即甘草甜素和甘草苷。
【性味归经】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
【功能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用法用量】煎服,1.5~9g。生用性微寒,可清热解毒;蜜炙药性微温,并可增强补益心脾之气和润肺止咳作用。
【注意】不宜与京大戟、芫花、甘遂同用。本品有助湿壅气之弊,湿盛胀满、水肿者不宜用。大剂量久服可导致水钠潴留,引起水肿。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Ⅱ活性成分
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
甘草苷(liquiritin)
【结构式】
【分子式与相对分子质量】
甘草酸:C42H62O16 822.93
甘草苷:C21H22O9 418.38
【活性】
本品及含本品的甘草具有补气、益气、复脉、止咳祛痰、缓急止痛、解毒等功效。临床用于心气不足,脉结代、心动悸;脾气虚、咳喘、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热毒疮疡、咽喉肿痛及药物、食物中毒等症。药理研究表明甘草有抗心律失常作用;有抗溃疡,抑制胃酸分泌,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及镇痛作用;能促进胰液分泌;有明显的镇咳作用,祛痰作用也较显著,还有一定的平喘作用;有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过敏作用;能保护发炎的咽喉和气管黏膜;对某些毒物有类似葡萄糖醛酸的解毒作用;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还有抗利尿、降脂、保肝等作用。
【提取分离】
将干燥甘草生药材粉碎过20目筛,甘草按1∶7之固液比加入70%乙醇,室温浸渍,然后滤除液体,重复3次,滤液合并,减压蒸馏至无乙醇为止,将浓缩液调节pH值至7左右,搅拌均匀后静置12h。然后过AB-8柱,调节流速大约2滴/s,分别依次用去离子水和不同浓度的乙醇梯度洗脱,过柱流出液等体积收集,经TLC鉴定,Rf相同的洗脱液合并,分别用于下列物质的分离[2]。
甘草酸的提取分离:
将上述洗脱液甜味集中的部分加适量的水稀释,上Sephadex LH-20柱,上样流速0.5mL/min,上样结束后加入500mL去离子水洗脱,再分别用10%~75%的乙醇梯度洗脱,洗脱流速1.0mL/min,等体积收集,经TLC鉴定,Rf相同的洗脱液合并。
甜味素主要集中在10%~20%乙醇洗脱液部分,将该部分合并浓缩至一定体积后再上ODS柱,分别用30%~60%的乙醇梯度洗脱,洗脱流速1.0mL/min,等体积收集,经TLC鉴定,40%乙醇洗脱部分为一较纯的化合物,将该部分合并并浓缩至干,加入少量甲醇加热溶解,置冰箱中静置过夜,得白色无定型产品甘草酸。
甘草苷的提取分离:
将上述洗脱液含黄酮部分加适量水稀释,上Sephadex LH-20柱,上样流速0.5mL/min,上样结束后加入500mL去离子水洗脱,再分别用10%~75%的乙醇梯度洗脱,洗脱流速1.0mL/min,等体积收集,经TLC鉴定,Rf相同的洗脱液合并,经硫酸-茴香醛显色和AlCl3显色,确定30%~75%的洗脱部分为黄酮类化合物。
将该部分合并浓缩至一定体积后再上聚酰胺柱,分别用20%~90%的乙醇梯度洗脱,洗脱流速1.0mL/min,等体积收集,经TLC鉴定,30%乙醇洗脱部分为一较纯的化合物,经反复多次上聚酰胺柱,得纯化合物甘草苷。
【主成分的测定】
生药材、保健品和成药中甘草酸和甘草苷可以同时进行测定,待测样品均须先行预处理,将试样中的甘草酸和甘草苷溶出,定容,过滤,滤液经0.45μm滤膜过滤,取10μL注入HPLC系统,在下列色谱条件下进行色谱分析: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0.05%磷酸B。梯度洗脱:0~8min,A为19%,B为81%;8~35min,A为19%→50%,B为81%→50%;35~36min,A为50%→100%,B为50%→0%;36~40min,A为100%→19%,B为0%→81%。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37nm;进样量10μL。测色谱峰面积,以标准(以甘草酸铵和甘草苷为对照品)比较法定量[3]。
参考文献
[1]高学敏,钟赣生主编.中药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573.
[2]程娟,胡长鹰,徐德平.甘草甜素与甘草苷的提取分离与结构鉴定[J].食品工业科技,2010,31(9):127-129.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第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