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 黄药子

Ⅰ药材简介

黄药子(Huangyaozi),出自《滇南本草》。中药学名Rhizoma Dioscoreae bulbiferae,别名为黄独子、金钱吊蛋、黄金山药。本品为单子叶植物薯蓣科(Dioscoreaceae)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 L.的块茎[1]

【性味归经】味苦、辛,性凉。有小毒。归心、肝经。

【功能主治】解毒消肿,化痰散结,凉血止血。用于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咽喉肿痛,吐血,咯血,百日咳,癌肿;外用治疮疖。

【用法用量】6~9g;或浸酒;研末1~2g。外用适量,捣烂或磨汁敷患处。

Ⅱ活性成分

黄独素B

别名:黄独乙素、黄药子素B

【结构式】

【分子式与相对分子质量】

C19H20O6  344.36

【活性】

黄独素是黄药子的特征成分,黄药子中已知的20余种小分子化合物中约半数是未在其他植物中发现过的二萜内酯[2],该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黄药子在临床上治疗癌症可能与此有关。

【提取分离】

取黄药子药材粗粉20g,精密称定,甲醇加热回流提取2次,第一次300mL,第二次200mL,每次2h,过滤,合并滤液。精密量取50mL减压回收甲醇至近干,加30mL蒸馏水溶解,溶液以氯仿萃取3次,每次20mL,合并氯仿层,减压回收氯仿至干,用20mL甲醇溶解,经0.45 μm微孔滤膜过滤,定容于50mL容量瓶中,即得[2]

【黄独素的测定】

采用HPLC法进行测定,色谱柱:Symmetryc C18(3.9mm×1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磷酸(40∶60∶0.08),用磷酸调节pH值至2.8~3.1。流速:0.8mL/min。检测波长215nm;柱温26℃;进样量20μL;外标法峰面积定量[3]

参考文献

[1]唐迎雪.黄药子古今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5,20(7):435-438.

[2]高慧媛,吴立军,尹凯等.中药黄独的化学成分研究[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1,18(6):414-416.

[3]吴林松,谭兴起,孔飞飞,郭良君.HPLC法测定黄药子中黄独乙素的含量[J].安徽医药,2011,15(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