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帝目光如炬,缓缓扫过众人,整个尚书房内顿时静谧得落针可闻,唯有烛火偶尔爆起的“噼啪”声,打破这片寂静。他轻轻咳嗽一声,声如洪钟般打破沉默:“今日召诸位爱卿前来,是为了商讨组建内阁一事。如今天下承平,然我大楚疆土广袤,事务繁杂,原有的朝堂架构已略显局促,难以应对诸多政务。朕欲设立内阁,协助朕处理诸事,诸位爱卿可有何见解?”
左丞相李斯眸光一闪,率先出列,恭敬地躬身行礼,姿态优雅且庄重:“陛下此举,真乃洞察时局、高瞻远瞩之策。内阁若能组建得当,犹如陛下添得左膀右臂,必可分担陛下宵旰之忧,使政令畅行无阻,实乃我大楚之幸,万民之福啊。”
右丞相萧何微微颔首,轻抚胡须,神色平和却又透着一股沉稳的威严,缓缓说道:“李丞相所言极是。然内阁之重,重在人选。所选之臣,当德才兼备、品行高洁,且对陛下忠心耿耿,方可担此重任,不负陛下殷切厚望。”
武德帝微微点头,眼神中流露出一丝赞许,目光转而投向太子萧战,温和问道:“皇儿,你对此事有何看法?但说无妨。”
太子萧战赶忙起身,身姿挺拔,神色庄重。他微微欠身,恭敬说道:“儿臣以为,内阁之设,实乃顺应时势之举,当以巩固皇权、稳定国本为首要宗旨。内阁成员虽身负重任,可为父皇分忧解难,但权力亦不可过大,以免尾大不掉,威胁皇权统治。”
武德帝面露欣慰之色,微微点头,又将目光投向蜀王欧阳克,说道:“欧阳爱卿,你久镇地方,熟知地方利弊,不妨说说你的想法。”
蜀王欧阳克从容起身,脸上挂着一抹淡淡的微笑,作揖行礼后,不紧不慢地说道:“陛下,组建内阁确属必要之举。然地方与中央,相辅相成,息息相关。内阁在处理政务时,还望能俯察地方实情,以免政令与地方水土不服,导致推行不畅,误国误民。”
晋王王离亦起身,神色坦然,目光坚定地说道:“陛下,臣深以为然。地方事务千头万绪,复杂多变,若内阁决策与地方实际脱节,恐生诸多变故。还望陛下广开言路,博采众长,使内阁之策既能顺应中央大局,又能贴合地方实际,切实可行。”
武德帝微微皱眉,陷入沉思,片刻后缓缓说道:“诸位爱卿所言,皆切中要害。朕意已决,内阁组建势在必行。至于内阁人选,朕初步拟定,由左右丞相、六部尚书以及两位王爷共同组成。”
此言一出,众人心中皆是一动,各有思量。陈丽君心中暗自思忖,如此一来,朝堂权力将进一步向这些重臣集中,地方权力恐将受到大幅削弱,日后行事,怕是要更加谨慎了。
户部尚书李克用神色一凛,赶忙出列,拱手说道:“陛下,内阁组建,职责划分乃重中之重。需明确各部权限,厘定职责范围,以免日后遇事推诿,致使政务壅滞,影响朝廷运转。”
武德帝点头赞同,目光中透着几分赏识:“克用爱卿所言甚是。内阁成立后,将协助朕处理军政大事、审议奏章、提出处理意见。具体职责,待日后再行详细拟定,务必做到权责分明,各司其职。”
刑部尚书狄仁杰神色严肃,上前一步,躬身说道:“陛下,内阁权力增大,虽能提升政务处理效率,但亦需有相应监督机制,以防权力滋生腐败,滥用职权。”
武德帝目光赞许地看向狄仁杰,颔首道:“仁杰爱卿虑事周全。朕会设立专门机构,对内阁进行监督制衡,确保内阁行事公正,不逾规矩,以维护朝堂清明。”
此时,扬州牧杨文广面露忧虑之色,站出身来,拱手行礼后说道:“陛下,内阁组建后,我等地方官员与中央沟通协调恐添诸多繁杂,还望陛下能为地方保留一定自主权,使地方事务得以因地制宜,灵活处置,以利地方发展。”
武德帝微微皱眉,神色略显不悦,说道:“地方之事,内阁自会统筹兼顾。但地方亦需服从中央,不得各行其是,务必保证政令统一,国家方能长治久安。”
晋王王离见状,赶忙出列,拱手说道:“陛下,扬州牧所言不无道理。地方事务确有其特殊性,各地风土人情、民生利弊皆有不同。还望陛下能酌情考量,在加强中央集权之时,给予地方一定灵活性,如此方能上下一心,共兴大楚。”
武德帝思索良久,缓缓说道:“王离爱卿之言有理。待内阁组建后,会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划分地方与中央权力,力求达到平衡,使朝廷与地方协同共进。”
商议持续了许久,众人各抒己见,对组建内阁的诸多细节展开了激烈探讨。期间,礼部尚书冬青就内阁礼仪规制发表见解,吏部尚书赵云天对内阁成员选拔流程提出建议,争论声、赞同声此起彼伏。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内阁的大致框架逐渐清晰,而楚国朝堂的权力格局,也正悄然发生着重大变革。这场关乎楚国未来走向的商议,宛如一场风暴的前奏,预示着大楚即将踏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而在这风云变幻之际,每个人都将被卷入其中,命运的齿轮也自此开始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