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实践路径

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重任,“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11]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12]。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柱,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的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一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增强针对性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关键在加强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艰巨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的重要途径,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学生,就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全面实施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中心内容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通过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必修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课堂、进教材、进网络,使教育入耳入脑、深入人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努力创设一种平等交流的教育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思想道德建设,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进行潜移默化的价值引导,增强吸引力、说服力和亲和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成为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参与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提供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所需要的价值追求。在和谐文化建设中,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才能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与良好道德风尚,弘扬正气、凝聚人心,营造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舆论氛围和文化环境,保证社会的精神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所特有的教育引导功能、价值导向功能、人格塑造功能、身心调节功能和对不良风气的监督抑制功能,决定了它在满足大学生文化需求、引领价值观的形成、培养道德品质、服务学生发展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应充分利用报纸、杂志、书籍、电视、广播等各种传媒手段,注重运用互联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唱响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旋律,倡导积极、健康、文明、进步的价值观念,积极营造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融洽和谐、共同进步的校园人际关系,既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人、教育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人、激励人;又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人、鞭策人,以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人、教育人,实现先进性与广泛性、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统一,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开展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为重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文化发展的前提下,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包容文化的多样性,使先进文化得以发展,和谐文化得以建构,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得到抵制,让广大学生置身于良好的舆论氛围,不断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主导价值的引领、文明风尚的感染和理想情操的陶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并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和行为准则。

三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渗透于社会实践中,提高实效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贵在实践,应在突出实践性、提高实效性上下功夫。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促进青少年了解国情、认识社会、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上达成共识,需要经过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的反复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被大学生所认知、所接受,并内化为人的自觉意识,才能在实践中履行;大学生也只有在深入基层、了解社会、服务人民,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才能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产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行为动机,促进知、情、意、行的相互转化。应建立行之有效的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机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广泛参与“三下乡”、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科技创新等实践活动,在服务社会和人民的过程中,明确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相互关系,坚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把树立远大的理想同时代的要求统一起来,把实现自身价值与报效祖国统一起来,努力成长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


[1]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32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29页。

[4]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25—126页。

[5]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7页。

[6]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58页。

[7]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8]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7页。

[9]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95页。

[10] 胡锦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求是》2006年第9期。

[11] 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1月19日。

[1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人民日报》2004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