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桂枝汤禁忌证及坏病处理原则

桂枝汤禁忌证原文提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嗜酒内生湿热与热毒内蕴三点。笔者补充了出血倾向与明显的阳亢见症两点。坏病处理原则,原文明确指出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原文]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或者)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不确当)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太阳病上篇第16条)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太阳病上篇第17条)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太阳病上篇第19条)

[发微]

(一)主旨

论述临床常见的桂枝汤的禁忌证。

(二)桂枝汤的禁忌证的简单归纳与分析

从上列3条原文来看,桂枝汤的禁忌证有发热脉紧无汗、嗜酒内生湿热与热毒内蕴三点。从目前的临床实际来看,可以归纳为以下4点:①高热无汗脉浮紧应该用重剂麻黄汤迅速发汗解热,如用桂枝汤解肌(轻微发汗)是耽误病情,加速其化热入里,甚至产生严重变证。但此等证候并不完全忌用桂枝这一味药,麻黄汤中就有桂枝。②比较明显的细菌感染,症见咽喉肿痛、咯脓性痰、尿赤混浊(热毒、湿热、脓毒)等。③出血倾向。凡有活动性出血须止血者,忌用桂枝,有反复出血病史者亦宜慎用桂枝,有明显瘀血须活血化瘀者例外。但并不忌用芍药。④出现明显的阳亢见症(烦躁易怒、面红升火、头晕头痛、脉弦紧等症状)者,慎用桂枝,因桂枝能升发阳气。这也并不忌用芍药。可见忌用一个方剂与忌用某一味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三)处理坏病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坏病是被误治而导致的变证,与一般的六经传变所出现的证候不同。因此,不能按六经传变的常规来治疗。原文把坏病治疗的原则归纳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12个字。观其脉证就是仔细观察病情,知犯何逆就是要分析误治的机制,随证治之就是根据病情灵活用药。从方法论来说,就是了解具体情况、掌握基本原则、灵活处理3个步骤。可见,这12个字既有临床指导意义又具有哲理性。

[医案医话选]

(一)热证误用桂枝而吐血

徐灵胎谓,受风有热者,误用桂枝则吐血,是诚确当之论。忆曾有一媪,年六旬,春初感冒风寒,投以发表之剂,中有桂枝数钱,服后即愈。其家人为其方灵,贴之壁上。至孟夏,复受感冒,自用其方取药服之,遂致吐血,经医治疗始愈。盖前所受者寒风,后所受者热风,故一则宜用桂枝,一则忌用桂枝,彼用桂枝汤以治温病者可不戒哉!(《医学衷中参西录·药物·桂枝解》)

(二)素有湿热不喜甘

张某,仲景谓太阳至五六日,太阳症不罢者,仍从太阳驱出,宜桂枝汤。现在头与身仍微痛,既身热而又仍恶风寒,的确是太阳未罢,理宜用桂枝汤。但其人素有湿热,不喜甘,又有微咳,议于桂枝汤内去甘药,加辛燥,服如桂枝汤法。

桂枝六钱,白芍四钱,陈皮三钱,半夏四钱,杏仁三钱。水八杯煮成三杯,先服一杯,即啜热稀粥令微汗佳,有汗二三杯不必啜粥,无汗仍然。(《吴鞠通医案·伤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