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小孙女阿倩是个肯动脑筋的孩子,刚几岁,就像装着本《十万个为什么》,好刨个根,问个底,问天问地,没完没了,这点儿挺像我。小时候上课时,我有一次左一个“为什么”,右一个“为什么”,问个没完,问得老师也答不上个所以然。我被呵斥了一顿,还被罚站。可我不明白我哪儿错了。
大学时,读哲学、政治、文学、历史等,疑问越来越多,看法也越来越多,就随手记在书上。没想到,“浩劫”的岁月,书上那种种“疑问”“看法”,被人抄去,说成是大逆不道,批来斗去,几乎给我带来灭顶之灾。我仍不明白我究竟哪儿错了。
历经磨难,两鬓如雪,我仍顽固不化,不思悔改,总认为自己的脑袋要长在自己的脖子上,凡事要独立思考,穷原竟委,弄个明白。真是“山河易改,秉性难移”啊!
想一想,自古以来,人类在童年时代,面对苍茫大地,日月升沉,电闪雷鸣,生生死死,不也像我的小阿倩一样,总有问不完的“为什么”吗?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区别,最主要的一点不就是头脑发达,善于思考吗?人类的文明,不就是在不断提出“为什么”、回答“为什么”的过程中发展的吗?不然,人类又怎能主宰地球,飞往宇宙呢!

我在《人民中国》杂志时,分工报道“中华文化”。有次开了上百个文化选题,多是司空见惯、似曾相识的,可若刨根问底,又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比如:
生肖,人人有一个,少有人不知自己的属相。生肖是怎么来的?是从天竺国输入的,是从古巴比伦输入的,还是中华文明固有的呢?这就令人摸不着头脑了。
豆腐,是世界上人工最早提炼出的植物蛋白,是了不起的发明,在中华饮食史上功著千秋。豆腐是谁发明的?什么时候发明的?怎么发明的?意见纷纭,莫衷一是,不知让多少学者伤透脑筋。
名片,风行全世界。名片是怎么来的?有人说那是“洋玩意儿”,也有的说是“从日本进口的”。名片究竟是“国粹”,还是“舶来品”?
雨伞,可开可合,使用方便,是个了不起的发明。西方人说伞是中国人发明的。东方人说古埃及人就用伞,比中国早得多呢!那么,伞究竟是谁发明的,也成了世界文化之谜!
座右铭,有谁不知道呢,可它的起根发源,又有谁真的知道呢?考古学家声称最古老的座右铭是原始人汲水用的尖底瓶。听起来真新鲜,究竟对不对呢?
生鱼片,一说起来,谁都说那是日本的“国味”。凡到过日本的都知道,东道主总是一次又一次请客人去吃那“刺身”,就像中国招待贵宾总得吃烤鸭。可若说早在3000年前生鱼片也是中国的“国味”,风流天子唐明皇就是位擅长切生鱼片的高手,人称“斫脍皇帝”,你信吗?
又比如,人们日常用的书信、搽的胭脂、穿的木屐、放的风筝等,哪个不是一看就懂,假若深究,又感到自己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呢!
这些“中华文化之谜”,要一一说清楚,不那么容易,或资料奇缺,无从谈起,或歧说不一,莫衷一是。我们就设了个专栏,取了个名字叫“中国文化探源”,一个“探”字,包含了“探讨”的态度、“探险”的精神,就这样走进中华文化的迷宫,开始了探险活动。尽管困难重重,还是从1986—1991年连续刊载了五年。每出一期,我们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不知什么地方弄出笑话来!
幸好,几度春秋过去,没出什么纰漏,也没遇到什么非难,却得到了广大读者、朋友的支持和鼓励,一封封热情的来信,给了我们巨大的鼓舞。不少专家学者,或提选题,或赐文稿,给予了真诚的帮助。更令人高兴的是,国内外的几十家报刊关注着我们的栏目,几乎篇篇都被人拿去转载,广为传播。这是事前不曾料到的。
刊出两年多的时候,1989年,日本东京美术出版社就予结集出版,推出日文版《中国文化のル——ツ》,即《中国文化的根》。1991年,上海三联书店推出中文版《华夏风物探源》。2007年7月,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篇目有所调整,书名也改题为“饭后茶余谈文化”,同年9月,湖南岳麓书社也出版发行。2023年,推出中文彩插版的《古物中的生活新知》,由现代出版社出版。
“中华文化探源”是项巨大的“文化工程”,若要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来龙去脉一项项理出个头绪,不知得要多少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我深信这一“文化工程”会像奥运的圣火,世代薪传,发扬光大,终将会为全球文明增添一个令人瞩目的新亮点。
这本书的主要作者有:文化史家莫容、民俗学家丘桓兴、学者郭净与笔者等。编撰过程中,我们不仅从古代典籍、先哲先贤那里获得了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教益,也从当代诸多专家、学者的著述中得到指导和启迪,获得了新知,借用了资料。本书为通俗读物,未能一一开列出处,深表歉意,恳请鉴谅!
最后,我在这里,向为《古物中的生活新知》得以成书并与读者见面而付出了劳动与心血的女士们、先生们表示真诚的谢意!
郭伯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