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江城,邵承东还不知道京城发生的事。
自己一家还没有聚齐,就引爆了一枚大炸弹。
影视剧情还没有开始,就把情满四合院的大BOSS给下线了。
没有了一大爷跟贾张氏的四合院,肯定会比原剧要和谐的多。
他先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
这不是主动的,而是被迫的。
有幸生活在这个年代,他也终于真正见识到了真正的奉献精神与革命热情。
每一天上班,几乎没有人偷懒,下班后,所有人不是在学习,就是在做义工。
重工厂是新厂,任务比较重,没有帮扶任务。
大部分工厂,只要生产任务不重,都要帮助街道进行扫盲,清扫卫生,马上汛期就要到了,还要去江边扛石头。
冬小麦要成熟了,不少工厂都布置了去帮农民收割小麦,浇田,插秧的任务。
虽然没有帮扶任务,可是重工厂的生产任务很重。
邵承东他们的生产车间负责生产各种重型机床与液压设备,生产任务已经排到了半年后。
每个人只要一进车间,根本没有闲暇时间,连上厕所,都要跑着去。
在这样的环境中,即使想偷懒,也不忍心。
他的激情,也是在这种环境中被激发了出来。
每天上班,就跟打仗一样的节奏。
而他也根本没有时间去想别的,至于研发计划,也被抛之脑后。
他作为统计员,每天上班监督各个环节的工作进度,并且还要跟其他部门进行综合评估,然后调整工作计划。
许多工作,上班时间根本没有时间做,就只能加班。
连续半个多月,中间只休息了两个周末,其他每天都要工作十二小时以上。
能休息也不是因为星期天,而是学校需要调查学生的实习能力。
他们这些毕业生,每个人的能力,学校都有详细的评估报告。
能胜任什么工作,具备什么样的优势,哪些方面具有更强的优势,都会体现在学校的调查结果中。
邵承东也是在这个过程中,稍微展现了一下自己在设计方面的能力。
他给出了两个研究方向,一个是机床的多支撑轴设计构想,一个是合金钢刀的刀头设计构想。
不管是车刀还是铣刀,如今的设计角度与后世还是有一些差别的。
邵承东很清楚如何通过改变刀头角度,增加切削能力,增加精度。
但是材料改进,他就无能为力了。
如果说刀头设计还只属于小改进,有脑子就能想到,只需要试验就好。
多支撑轴设计就具有开创性了,也更让老师们震惊。
由于太忙,邵承东并没有画出详细的图纸,只是给出了一些技改方案。
可这样,依旧吸引了不少老师的关注。
四月底,当京城机床研究所的电报发过来,希望调取邵承东的档案的时候,老师们才知道原来邵承东早就有了去路。
机床研究所直接隶属于一机部,但是目前与京城一机床都在方家胡同办公。
接到调函,邵承东也奇怪无比,他之前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会去机床研究所。
不过在接到电报后的周末,他拿到了他爸寄过来的信,才清楚了始末。
他爸已经在十天前,就到了一机床报到,担任了一机床的副总工。
可他这个副总工有些不务正业,上任之后,没有对现有机床进行改进,反而拿出了无刷电机技术。
无刷电机可是绝对的大杀器,堪称工业行业的邱小姐。
49年,捷克斯洛伐克的工程师才研制了第一台交流无刷电机,由于工艺以及技术瑕疵,到现在还没有普及。
这里面有两个最大难题,一个是利用电流控制转向的换向问题,一个是不同电流的变压问题。
无刷电机技术,如今在国际上都属于最先进的。
一直到六十年代,美国工程师申请了利用晶体管换向线路代替了机械电刷的专利,大大促进了无刷电机的应用范围。
利用晶体管技术换向线路还解决了直流,交流,三相电互换的技术难关,才让无刷电机技术真正发扬光大。
而邵济民的构想,直接一步到位,把其中的几个难题都给出了合适的解决方案。
机床研究所看到他的构想如获至宝,就被研究所直接要了过去,他不仅担任一机床的副总工,同时担任研究所的副主任,配备了助手团队,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室。
而邵济民也觉得儿子的能力在研究所比在工厂更合适。
工厂更注重生产,属于程序性工作,精力主要放在品控上。
但研究所更注重研发,没有过多的事务牵扯精力。
邵承东的能力属于综合性的,甚至他的优势不是机床,而是汽车行业,在研究所,比他在机床厂更加适合。
看完了爸爸的信,邵承东也很开心,的确,他更加在研究所,而不是工厂。
不过,他现在的主要精力不是考虑自己未来的创新计划,而是等待空间的开启。
从穿越的第一天,意识里面就出现了一排字。
空间等待开启,需要宿主适应一个月。
在这行字下面,还有一个倒计时。
而这个倒计时,在经过一个月后,终于要走向归零了。
这一天是四月三十号的晚上,在重工实习的学生们也回到了学校。
五一他们需要参加江城的一些庆祝活动,还有完成这个月的学习任务。
现在的学生不太注重论文,更加重视实践能力。
但是论文还是要写的……
五月六月,主要是毕业生们写论文,同时完成工作分配的时间。
学生们毕业后,最多只有半个月的休息时间,就要到新单位报到。
只有一些家乡偏远,距离工作地点太远的学生,能获得不超过一个月的假期。
但今年有些不同,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已经确定去重工工作。
重工想要更多人,可是学校不可能把学生都给他们,能给三分之一,已经是看在邻居的面子上了。
范长根就是第一批确定到重工工作的人,因为重工是新厂,许多岗位都需要人。
他妻子虽然是农村户口,却是高中毕业,重工不仅承诺给他妻子安排工作,还不是服务工厂,而是本部。
有高中学历,工厂许多统计,辅助岗位,他妻子都能胜任。
有这样的承诺,范长根毫不犹豫地决定加入重工。
重工也给能力不错的邵承东开出了不低的条件,进厂就能拿十二级工资,转正后能拿助理技术员工资,每个月73.5。
不过邵承东没有强烈加入的心态,加上学校需要调节各方缺人的需求,邵承东回到了学校。
他们宿舍八个人有两个人都确定留在重工,就没有回学校,直接在重工办理了入职手续。
一个是范长根,另一个是来自东北的岳明。
岳明虽然来自东北,小时候却是在南方长大的。
建国后他跟着爸妈去了东北工作,一直受不了那边的寒冷。
每到冬天,他不光手脚起冻疮,就连脸颊,也有两块冻伤的印记。
有机会留在南方,他说啥也不愿意回去东北了。
从浴室出来,邵承东哆哆嗦嗦地擦干身体,快速穿上了衣服。
今年天暖和,四月底锅炉就没有烧了,现在洗澡只能洗冷水澡。
他想了半个月,都没有能找到一处可以避开他人的地方。
现在可不少几十年后,人人注重隐私,到处都有可以独自发呆的地方。
现如今,想找个这样的地方很难。
学校里到处都是人,厕所连隔墙都没有,根本没有隐私。
图书馆厕所也是一样,他们学校靠山,可以去山上,可学校有巡逻队,半夜待在外面,肯定会被抓。
想要找个没有人打扰的地方,除非他去招待所开一间房。
可没有合适的借口,去招待所开一间房,被人举报,说不定会被当间谍处理了。
邵承东考虑了许久,才确定下来今天晚上先在宿舍待到十二点,空间打开了,查探清楚空间属于什么性质的,然后考虑能不能进入空间。
回到宿舍,邵承东拿出了图纸,趁着还没有停电,准备再画几张图纸。
孙玉平他们也都躺在床上闲聊,看到邵承东拿出图纸,忍不住问道:“承东,你的多支撑轴图纸还没有画完?”
“没有那么快,每个配件需要正反侧三张图,就是三张图,总共需要画将近一百五十张,还早着呢!”
李兆明问道:“技术教授们都论证了吗?如果没有论证,画出来岂不是浪费?”
“也不算浪费,到时候再修改也简单的多。”
任何一个新技术,都不是张口即来的,每一项改进,都先拿出设想,然后进行论证,论证后才开始设计,然后进行实验性制作。
如果是全新的技术,那更麻烦,最少需要半年的时间,才能落在实处。
邵承东拿出的两项技术,都属于改进型的,并且都受限制很大。
刀头的设计受限于材料,多支撑轴的设计,更需要与各种设备进行模拟验证。
邵承东只拿出了铣床的多支撑轴设计,图纸就需要将近三百张。
同学们畅想着毕业后的工作,邵承东静下心来,认真画图。
可是到了十点,灯就熄灭了。
邵承东不慌不忙点亮了油灯,完善了图纸上的一点欠缺,然后把图纸又装进了自己的柜子,然后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