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洛娜号是一艘标准的英制74炮三级战列舰,武备大致与广英号、海英号相当,下层甲板和上层甲板各装备了28门32磅长管加农炮、28门24磅长管加农炮,排水量三者也大致等同,均在1600吨左右。
之所以会如此相似,完全是因为三艘战列舰都仿制了74炮战列舰先驱——法国佬。
英国人是在1747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期间爆锤了法国佬,法国造船业的得意之作——1793吨的双层甲板74炮战列舰无敌号成为了英军名将乔治·安森的战利品。
闲着无事,英国人就手痒把无敌号拿来一番测试,结果吓一跳,发现法国战舰火力、机动性、远洋适航性等各项关键技术指标都在英国三级战列舰之上。
于是顿感焦虑的海军大臣乔治·安森提拔了才华出众的船舶设计师托马斯·斯莱德担任造船总监,拉开了18世纪中叶轰轰烈烈的英国皇家海军改革。
英国人并没有全盘照抄法国人,而是将法国人74炮战列舰动辄1800吨~2000吨的排水量降低到了1400吨~1600吨。
一番改动后,英国人的船虽然变小了一些,也不像法国人那样在下层甲板塞满36磅重炮,但是节省下来的造价和宝贵木材资源使得英国人得以大规模下饺子。
柏洛娜号作为英国第一级74炮战列舰柏洛娜级的首舰,下水于1760年,打过七年战争,参与过对北美殖民地的海上封锁,去年也就是1781年作为增援舰队的旗舰被海军部派遣到了天竺。
现年43岁的上校海德·帕克三世是柏洛娜号的第五任舰长,英年早秃的他戴着一顶打理得十分整洁的假发,脑后的仿大清潮流小辫子也用丝巾系了一个漂亮的蝴蝶结。
站在后甲板艉楼之上的海德·帕克三世上校风度翩翩,看模样跟司令官海德·帕克竟有几分相似。
没错,海德·帕克三世正是天竺舰队司令官海德·帕克的儿子。
帕克家族作为17世纪就开始在英国舰队中服役的海军世家,其家族史就是大英帝国扩张史的缩影。
海德·帕克三世还有一个儿子叫作海德·帕克四世,在另一个时空正是此人担任英国皇家海军东天竺及中国舰队司令官,率舰队攻占厦门、舟山,打入长江口,以切断漕运相威胁,逼迫清廷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英国虽然没有“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种说法,但考虑到配合问题,海军部还是把增援天竺的重要任务交给了海德·帕克三世。
帕克三世本来在加勒比海跟法国佬、西班牙佬躲猫猫玩的很愉快,一纸调令就把他从海战激烈的大西洋调到了没什么战功可拿的天竺来,同时还把他的座舰换成了相对陌生的柏洛娜号。
这使得他一开始就对增援任务很不满,即使是增援自己老爹。
直到亲眼目睹了今天爆发的这场激烈海战,他的想法才有所转变。
在帕克三世心里,欧洲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中心,天竺、远东那是偏远的世界尽头,能有什么像样的海军。
即使听说过大宁海军纸面实力不弱,还打赢过尼德兰东天竺舰队,他也没把对方与海军强国联系起来。
在看到大宁海军的出色表现后,他不得不打起了全部精神,并不时把目光投向放在前甲板的那四门炮管粗短的火炮身上。
那是临行前,海军部特别要求放在他船上做测试的秘密武器。
对于这种外形傻大憨粗,长得就像下面那玩意儿的火炮,他天然就不信任。
不过那乌黑发亮的炮身和光滑平整的内膛倒是值得称赞,做工至少不错。
听说是苏格兰一个叫卡隆的公司生产出来的大炮,起初是卖给商船当作抵御海盗的近战武器,后面不知道是走通了谁的门路进入了海军部的采购名单。
“开火!”
柏洛娜号与广英号、海英号两艘战舰交错而过,对上了大宁海军旗舰郑和号。
面对这个两千吨、三层炮甲板的大家伙,帕克三世不敢怠慢,拿出了十二分小心应对,郑和号舰艏刚一出现在柏洛娜号前甲板火炮射角内,帕克三世便命令架设在船艏的两门32磅卡隆炮开火。
炮手点燃了引线,“滋滋”作响的引线很快燃尽,点燃了引火孔中的引药,装在法兰绒里面的两磅八盎司(1.13千克)发射药瞬间爆燃,火药燃气将炮管里塞得紧紧的48枚葡萄弹“轰”的一声射出了炮膛。
刹那间,两门火炮喷出近丈长的火舌,48枚平均重量约11盎司(300克)的弹丸撕碎了兜住它们的铁丝网,呈扇形席卷郑和号的船艏。
“啊~”
伴随着一声声凄厉的惨叫,郑和号船艏负责操炮、搬运弹药的士兵顿时被铺天盖地的金属弹雨扫倒一大片。
运气好的,被打中了躯干,当场就痛快的咽了气;
运气不好的,被打中了四肢,瞬间残肢断臂飞舞,偏偏一时半会儿还死不了,只能抱着伤口哀嚎痛哭,眼睁睁看着鲜血从伤口喷涌而出,怎么堵也堵不住,直到失血过多而亡。
看到对面的敌人被自家短炮仅仅两炮就扫倒一大片,英军变得更加有信心了,连带着手上的装填动作都加快了不少。
清膛手甲先把拖把放在盛满水的木桶里打湿,然后提起拖把塞进炮膛里把还没有熄灭的火星一一蘸灭;
清膛手甲刚抽出拖把,清膛手乙就麻利地用蜗杆把炮膛内的发射药包残片、未燃尽的火药渣一股脑的勾了出来;
接着,装填手甲接过一个由弹药手甲称重并分装好的新的发射药包,塞入炮口;
装填手乙快速用推杆将药包一捅到底,又狠狠地往炮膛内掼了两下;
装填手丙接过弹药手乙递过来的一网兜葡萄弹,塞入炮口;
装填手乙重复操作,用推杆将炮弹推至火药包前方;
装填手丁接过弹药手丙递过来的木塞,将其塞入炮口;
装填手乙再次用推弹杆将木塞子推到底,狠狠压紧更里面的弹药,减少游隙,增强密闭性;
炮手甲掏出挂在腰上的铁钎子,插入引火孔,刺穿发射药包;
炮手乙掏出火药罐,朝引火孔内倒入黑火药,填满并稍稍溢出为止;
炮手丙最后上前在引火孔处插入一根引线。
就这样,在两个清膛手、四个装填手、三个弹药手、三个炮手共计十二人的娴熟配合之下,这门火炮用时仅一分钟便完成了装填。
看起来十分繁琐,似乎完全不需要这么多人来伺候一门炮。
其实不然,大道至简,每个人都只做一个步骤才是最高效和完美的。
否则的话,在战场紧张情况下,士兵很容易出现把弹丸装在了发射药包后面,造成哑火;忘了清理炮膛内残余火星就先塞入发射药包、炮弹,导致火炮走火伤人等意外事故。
当然了,这是炮组成员满员才具备的理想装填情况。
在战争中,炮组成员减员是常态,出现空岗后,就需要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了。
这时候就十分考验炮组人员的素质和平时训练了。
紧接着,清膛手和装填手纷纷放下手上的工具,配合炮手、弹药手借助炮索连接的滑轮组将后坐的炮车推回原位。
掌管左右两门火炮的炮长、士官杰克逊抱着双手看着手下伙计完成这一切。
待所有工作都完成后,杰克逊不疾不徐地俯下身子,将眼睛挨着炮尾,开始进行瞄准。
很快,杰克逊就注意到了对面敌舰艉楼好像站着一个大人物。
他连忙找旁边一名候补军官生借了一副望远镜,又确认了一下。
确定自己没看错,对面那个穿着绣有张牙舞爪的蜥蜴的红袍老头,绝对是宁国的将军,甚至可能是一名元帅!
认为自己要发财了的杰克逊先是打量了一下郑和号那微微高出露天甲板一截的艉楼,在心里默默地计算了一下高度,然后安排手下炮手将炮尾下边的木楔子向后敲出半英寸,将炮管微微抬高了两度。
接着,杰克逊就带领着他手下的两个炮组开始了漫长的等待,时不时还要忍受对面的炮火洗礼。
不知道时间过去了多久,手下伙计都开始流露出不耐烦的神色了,一直在观察距离的杰克逊突然大吼一声。
“fire”。
收到开火命令,两名炮手立马点火,但还是没能打出理想的齐射。
两门火炮以一秒到两秒之间的时间间隔依次完成开火。
前一门卡隆炮似乎打偏了,命中艉楼前面一点的四分之一甲板,虽然也扫倒了一大片军官,但不能让杰克逊感到满意。
后一门卡隆炮紧随其后开火了,正在观察战果的杰克逊看到那个高大的红袍将军身体猛地一震,随之倒下后,兴奋地原地蹦了起来。
“我打死了一名宁国将军!哈哈!要发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