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条上写着“西南军区第xx边防团“,和前世一模一样。我的心脏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历史仍在沿着既定的轨道前进,即使我改变了起点。
第一学年过得飞快。军校的课程比普通大学繁重得多,除了医学专业课,还有军事理论、体能训练和野外生存。我把自己埋进书本和训练中,努力不去想那张纸条上的部队番号。只是在每个周末,我都会去图书馆查阅高原医学的最新研究,把重要内容抄录下来,寄往那个我烂熟于心的地址。
祝骁偶尔回信,内容很官方,无非是高原风光和部队生活。但我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他的近况——他升了排长,他带的兵在比武中拿了名次,他学会了用藏语和当地牧民交流...每封信的结尾都是同样的嘱咐:“好好学习,注意身体。“
大二暑假前,我收到一封不同往常的信。信封比平时厚,里面除了一封信,还有一朵压干的格桑花。
“下周有重要巡逻任务,可能一个月联系不上。“他的字迹有些潦草,“这朵花采自海拔5000米的雪线,和你雕的一样美。“
我的手开始发抖。前世那封最后的信里,他也提到了“重要巡逻任务“。一个月后,我等到的是部队发来的阵亡通知书。
接下来的两周我像行尸走肉。训练时出错,课堂上走神,甚至半夜会突然惊醒,满身冷汗。战友们以为我病了,只有我知道,我是在与命运进行一场无声的较量。
第三周的深夜,我的军用通讯器突然响起。一个陌生的声音告诉我,祝骁在巡逻途中遭遇山体滑坡,重伤送医,目前情况稳定,但他在昏迷中一直喊我的名字。
我请了紧急事假,坐了三天两夜的火车和军用吉普,终于到达高原军区医院。推开病房门的那一刻,我的双腿几乎支撑不住身体——白色的病床上,祝骁静静地躺着,脸色苍白如纸,右腿打着厚厚的石膏,胸前缠满绷带。
但与前世不同,他的胸口还在起伏,监护仪上的心跳线规律地跳动着。
“安..宁?“他虚弱地睁开眼睛,声音嘶哑得像砂纸摩擦。
我跌跌撞撞地冲到床边,双手死死抓住床栏才没让自己跪下去:“我在。“
“你哭了。“他试图抬手擦我的眼泪,但力气不够。我抓住他的手贴在脸上,他的掌心粗糙而温暖,与记忆中一模一样。
“医生说你再晚半小时就...“我说不下去了,喉咙像被什么堵住。
“但我活下来了。“他轻轻捏了捏我的手指,“多亏你。“
窗外的夕阳透过玻璃照进来,为一切镀上金色的光晕。在这一刻,我突然明白,命运或许无法完全改变,但可以被弯曲,被影响,就像河流遇到岩石会改道,却依然奔向大海。
祝骁的伤势需要转送低海拔医院继续治疗。临走前,他把我叫到床边,从枕头下摸出一个新雕的木雕——两只相依的山鹰。
“等我回来。“他把木雕放在我手心,声音很轻却坚定,“这次换我等你毕业。“
我握紧木雕,点了点头。高原的风从窗外呼啸而过,像是时间的叹息,又像是未来的呼唤。
凌晨四点五十分,哨声划破寂静。
我几乎是条件反射般从床上弹起,五秒内叠好豆腐块被子,六十秒后已经全副武装站在宿舍楼下。初冬的寒风像刀子般刮过脸颊,我微微跺着脚保持体温,看着自己呼出的白气在黑暗中消散。
“安宁!“队长走到我面前,“今天你带队晨跑。“
“是!“我敬了个标准军礼,转身面向队列,“全体都有,向右转!跑步——走!“
脚步声整齐划一地响起,我们沿着训练场开始十公里晨跑。这是军校第二年的冬天,我的皮肤晒黑了两个色号,手掌磨出了茧子,曾经及肩的头发剪成了齐耳短发。
跑过第三圈时,东方的天空泛起鱼肚白。我调整着呼吸节奏,思绪却飘回半年前——自从祝骁伤愈归队,被调往高原后,我们之间的联系就只剩下偶尔的信件。他在信里写高原的星空、巡逻路上遇到的野牦牛、哨所里用罐头盒种出的格桑花;我回信讲解剖课的趣事、射击比赛得了第一名、新学的战场急救技术。
我们默契地避开了那个未完成的木雕,和那句“等我回来“。
“安宁!有人找!“刚结束晨跑,值班员就跑来通知,“东门岗哨。“
我擦了把汗,疑惑地走向校门。会是谁?父母上个月刚来探望过,祝骁远在千里之外的高原——
然后我看到了他。
于黎川站在军校大门外,手里拎着个塑料袋,头发比高中时长了些,在晨风中微微飘动。看到我,他眼睛一亮,举起手中的袋子:“安宁!我给你带了好吃的!“
我愣在原地。自从高考结束,我们已经一年多没见。听说他上了本地一所大学,篮球打得风生水起。
“你怎么...?“我走到警戒线前停住。按规定,学员不能随意出校门。
“江晚宁告诉我你在这里。“他笑得有些腼腆,“想着你肯定想念家里的好吃的,就...“他晃了晃袋子,香气飘出来,是我高中时最爱吃的那家店。
一种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曾经这个笑容能让我心跳加速,现在却只感到一阵温暖的怀念,像翻开一本童年的相册。
“谢谢,但我现在不能吃。“我指了指自己的作训服,“马上要集合了。“
“哦,对。“他挠挠头,耳尖微微发红,“那...周末你能出来吗?我们学校有篮球赛...“
“军校管理很严,周末也要训练。“我轻声说,看着他眼中的光一点点暗下去,像熄灭的蜡烛。
身后传来集合哨声,我不得不告辞。于黎川执意把温热的生煎塞给哨兵,嘱咐转交给我。跑回训练场时,那袋食物的温度透过包装传到掌心,让我想起那个图书馆的周末我没收的养乐多。
那天晚上,我躲在被窝里吃掉了已经凉透的生煎,味道和记忆中一模一样。上铺的娜仁探出头:“男朋友?“
“不是。“我摇头,“只是一个...老朋友。“
接下来的几个月,于黎川总是不定期出现在校门口。有时带着奶茶,有时是几本医学杂志,更多时候只是站在那里,说想看看我好不好。每次我都劝他别来了,军校纪律严明,我们连多说几句话的时间都没有。
“我不介意。“他固执地说,“就当...我在弥补高中时没做的事。“
我知道他指的是什么——高中那几年我几乎每周都去给他送奶茶,而他每次都假装没看见。现在角色对调,命运开了个残忍的玩笑。
深冬的战术训练场泥泞不堪。我们全副武装在铁丝网下匍匐前进,冰水混合着泥土灌进衣领。教官的怒吼声在头顶炸响:“快!再慢敌人就打爆你的头!“
我咬牙前进,手肘磨破了也感觉不到疼。前世的记忆突然闪回——高原野战医院里,一个年轻士兵被送来时已经没了呼吸,他的战友哭着说如果急救再快一点...
“安宁!“教官的喊声将我拉回现实,“你愣着干什么!“
我猛地加速,以还算不错的成绩爬完全程。站起身时,泥水混着冰碴子顺着裤腿往下滴。教官走过来,难得地说:“不错,有军人的样子了。“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前世的经历没有白费。那些伤痛、失去和无助,如今都化作了力量,让我比同龄人更理解这身军装的意义。
回到宿舍,我发现了于黎川留下的纸条,夹在一本医学期刊里:“这周六是我生日,能申请外出吗?就两小时。“
字迹工整得像是练习了很多遍。我盯着纸条看了很久,最终在背面写下:“可以,但只有一小时。“
周六那天,我穿着常服出现在校门口。于黎川等在那里,看到我时眼睛亮得像星星。他比上次见面又高了些,肩膀宽了,下巴上冒出淡淡的胡茬。
“什么时候剪的短发?“这是他说的第一句话。
“刚上大学就剪了,学校规定。“我下意识摸了摸发尾。
他带我去了学校附近的一家小餐馆。店里暖气很足,我的脸颊有些发烫。于黎川点了一桌子菜,全是我高中时爱吃的。
“你还记得啊。“我夹了一筷子水煮鱼。
“当然。“他低头扒饭,耳根通红,“你的一切我都记得。“
气氛突然变得尴尬。我放下筷子,正想说点什么,他却突然从包里拿出一个小盒子。
“生日礼物。“他推到我面前,“本来应该我收礼物,但...“
盒子里是一条精致的银项链,吊坠是个小小的医学标志。“听说军医很辛苦,“他声音越来越小,“希望它能保佑你平安。“
这份心意太过沉重。我合上盒子,轻轻推回去:“于黎川,我不能收。“
“为什么?“他猛地抬头,眼中满是不解,“是因为那个军校学生吗?江晚宁说你们...“
“不是因为他。“我深吸一口气,“是因为我。军校改变了我,我不再是从前那个暗恋你的安宁了。“
“我可以等!“他急切地说,“等你毕业,等你...“
“然后呢?“我轻声问,“我是军医,将来可能去边疆、去战场。而你值得安稳的生活,值得一个能每天陪你吃晚饭的女孩。“
他的眼眶渐渐红了:“你连机会都不给我吗?“
窗外飘起开年的第一场雪,雪花落在玻璃上很快融化。我们沉默着走出餐馆,走进雪里。
我突然想起高中时,也曾这样偷偷看他在雪中打篮球的身影,那时的心动如此真实,又如此遥远。
“于黎川,“我伸手拂去他肩上的一片雪花,“谢谢你喜欢过那个不够好的我。但现在,请你去遇见更适合你的人吧。“
回学校的路上,雪越下越大。于黎川执意送我,我们沉默地走了很久。在校门口分别时,他突然说:“安宁,你变了好多。更...耀眼了。“
我站在岗哨旁,看着他离去的背影在雪中渐渐模糊,胸口泛起一阵酸涩的暖意。这一次,我们没有遗憾,只有祝福。
期末考试结束后,我收到一封来自高原的信。信封比往常厚,拆开后一朵风干的格桑花飘落出来。信很短,只有五个字:
“这里需要你。“
翻过来,背面是一张照片:祝骁站在哨所前,身后是连绵的雪山。他比上次见面黑了许多,也瘦了,但眼睛里的光更加锐利。照片角落,一个简易医疗站的牌子依稀可见。
我把照片贴在日记本上,旁边是那朵格桑。窗外,军校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三年了,我终于看清了自己的心——不是追随谁的脚步,而是听从使命的召唤。
毕业分配志愿表上,我毫不犹豫地写下:“西南军区医疗队“。这一次,不是为了某个人,而是为了那些值得被守护的生命与理想。
钢笔搁下的瞬间,远处的雪山仿佛在向我招手。那里有最纯净的星空,最凛冽的寒风,和最接近天堂的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