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天子拜庶民

邓健听到声音,抬头看见一个头发胡子花白的老头凑了过来。

年纪虽然有些大,但是那双眼睛却很有精神,且带着一种真挚的目光。

加上其酷似孙彦军的面容,邓健诚惶诚恐的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你……你是刘皇叔?”

“哦?先生认得吾?”刘备和善的笑笑,并没有因为对方不行礼而生气。

事实上,哪怕邓健此时趴着和他说话,也不会生气。

这位出身自幽州的涿郡豪侠,日常生活中是个随和直率的人,对繁文缛节什么的并不太注重。

三国三家君主,若论谁最英雄。

有人说曹操,有人说刘备,有人说孙权。

南宋文学家辛弃疾曾这样写道: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天下英雄谁才是孙权的对手?曹操和刘备啊。

可想而知,在许多人心里这三人是并列的。

然而在邓健心里,曹操纵然有魏武挥鞭的霸气,却杀戮太重,外宽内忌;

孙权虽是当世英主,能够选贤任能,晚年却猜忌心过重,一手制造二宫之争的惨案;

刘备虽不及曹操雄武,不及孙权英气,但却是当世仁主。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这是他临终的遗言,也是一生恪守的理念。

看待三国历史,往往有人会忽略刘备的作用,认为刘备在蜀汉一众豪杰中最不显眼。

事实反而相反,刘备一生屡败屡战,却仍有人誓死追随。

这正来源于刘备自身所拥有的魅力与英雄之气。

此刻,这位汉昭烈帝终于活生生的出现在邓健的眼前。

他很想说些什么,却又无从开口。

“先生,备心中尚有许多困惑求教先生,还请先生不吝赐教。”

刘备率先请教了,他确实带着许多疑问来的,有些不吐不快。

不然也不会拖着病体,大老远的从永安赶回成都。

而邓健的脑袋则是有点发懵。

他见到皇帝了,而且是真正的,活的皇帝。

这种感觉,并不亚于他第一次见到诸葛亮的心情。

短暂的失神后,邓健立即拿出了超市最高规格的接待礼仪。

一壶龙井,一小碟绿豆糕,一盘蛋黄酥,加上一盒杏仁酥。

安排刘备坐下之后,邓健为其倒上一杯茶。

“陛下有什么要问的?但请直言无妨。”

过程中他也在细细的打量着对方,虽然已经上了年纪,但身上依旧散发着一种令人心折的气度。

刘备右手轻轻抚须,长叹口气。

“自云长翼德死于非命,备怒而兴师,却惨遭夷陵大败,致使始终百姓家破人亡。”

“备本心灰意冷,自觉无颜面存于世,本想一死了之以谢天下,不想孔明却告知吾先生所言三百年之后事。”

“备毕生以匡扶汉室,拯救万民为己任,故而屡败屡战,只想还太平于天下。”

“可未曾想,即便是三国重归一统,晋廷却未还太平于天下,百姓十不存一,国破家亡。”

“备如今虽已垂垂老矣,但尚能饭,不忍后世百姓遭此大难,愿与先生共同匡扶天下,救黎民于水火之中,还天下以太平!”

看着眼前已是满头华发,却仍旧充满着激情与热血的老者,邓健终于明白“昭烈”二字的含义。

他突然想到一句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句诗虽然是曹操所做,但配此时的刘备是再好不过了。

虽然邓健却是想救世,改变历史,但此时刘备才真正把这个问题搬上台面。

而要实施他脑海中的计划,也需要有人大力支持才行。

现在,刘备表示愿意做他最坚强的后盾。

邓健脸上露出会心的笑容。

“陛下,我不过是个普通人,更没有什么才能,不过我是个男人,男人就不能看着国家危亡而不站出来,我会尽我所能,与陛下一起改变这个天下。”

刘备眼眶一下子红了,从沙发上站起来,对着邓健深深一拜。

“陛下不可如此,从古至今,岂有天子拜庶民!”

这一动作可把邓健吓坏了,这要是让人看见,还得了?

毕竟封建王朝的任何时代,等级都十分森严,三国就是其中之一。

到时候有人嫉妒,有人愤怒都是能联想到的。

刘备真挚的说道:“此非天子拜庶民,而是我刘备替天下百姓谢先生,备还想与先生彻夜长谈,多多请教。”

当夜,邓健与刘备抵足而眠……

第二天一早,朝廷的旨意便下来了。

邓健被封为典农中郎将,正式进入蜀汉的政治机关,负责屯田等农商事宜。

而万福超市依旧归邓健掌管,任何人进入超市,皆以邓健唯命是从。

本来刘备是要任命邓建为兴汉将军的,并赏赐房屋田宅男仆美婢。

只是邓建统统将这些都拒绝了。

不是他清高,而是因为他已经住习惯了超市,并不需要人照顾,且超市的一切都需要保密。

西山的地已经开垦了二十亩出来,且由刘备亲自下诏,将这种土地赏赐给邓建。

除了接受邓建的建议发展农业之外,一封议和书自成都发往武昌。

刘备虽有滔天之怒,此时也只能暂时忍耐孙权,准备与其重新达成联盟。

并按照所知的“历史”,派遣尚书邓芝为使者面见孙权。

政治上的事情邓健目前不想插手,虽然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无形中卷入其中。

当下对他而言,最重要的便是屯田种粮。

数日后,邓健拖着在网上买的杂交水稻的种子和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前往西山。

而在西山的山脚下,一座简易的窝棚已经搭起来了。

其实就是一个小茶棚,供人耕田的时候在这里休息。

茶棚的旁边,立着一座石碑,上书“大汉杂交水稻试验田”几个大字。

这个茶棚还只是暂时的,作为大汉第一批杂交水稻试验田,耕作者必须二十四小时记录守护。

因此周围还有一批军士在伐木,用以搭建房屋。

宁随此时带着一群即将为大汉事业献身的读书人在这里等候着,旁边还有十多个经验丰富的老农。

只是这些人的脸色都不太好。

农夫们脸上都带着几分忐忑,大概是因为不熟悉这里的环境,有些畏畏缩缩的看着周围。

而这些儒衫纶巾的读书人眼神中透着不情愿。

可以想象,原本他们虽然职位低微,但好歹是吏。

在任期间苦一苦,熬一熬,说不定哪天就能晋升了。

可现在呢?竟是被赶出了都城,跑到这荒郊野岭的屯田……这叫什么事儿啊。

邓健一到,宁随便立即示意众人。

他们纷纷行礼:“参见中郎将!”

邓健随意摆了摆手,颔首点头,“诸位,农事,事关天下人的福祉,也关乎我大汉的荣辱兴衰,因而陛下特命我督种这杂交水稻,还请大家恪尽职守,日后仍不失封侯之位。”

为了隐藏自己的身份,邓健又从网上购买了一顶假发,在向宠那里顺了一套衣服。

此刻看起来,倒还有几分气势。

种地能封侯?

这些读书人半信半疑,老农们更是觉得轮不到自己。

不过在邓健下了令之后,这些人一个个开始动了起来。

这时候,宁随又凑了上来,压低声音俯耳说道:“公逸,听说了吗?朝中近日传来一份来自西南的急报。”

“没有,西南出事了?”

宁随点头,“汉嘉太守黄元举兵叛乱,现在朝中都已经传开了。”

什么?

黄元反了?

邓健睁大眼睛,这家伙怎么回事?不是刘备死了才反吗?

怎么提前造反了?

而且现在刘备不还活着吗?他造反干什么?

邓健眨了眨眼问道:“黄元为何要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