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胸有成竹
- 春光正好我的1982
- 溪水加塘
- 2408字
- 2025-03-28 09:46:55
日头越来越大,到了快要中午,田头忙活的人们都有点吃不消了,纷纷回家。
刘津门一家今天上午都在忙着挑稻草把子,就是把稻草杆子捆成一扎一扎的那种。
把从田埂挑回的草把子往屋侧放好,刘津门舀了瓢桶里的水,洗了把脸上的汗,一直起腰,一眼便发现自家的窗台上凭空多出一样东西。
是一只白色带青花的大瓷碗。
他走过去瞅,一股药酒特有的气息先扑进了鼻子。
凑近一看,果然,棕色的液体,里面还浮着一些药材。
问了自己的婆娘、儿子,就没人知道窗台上这碗药酒哪儿来的。
这时,两个外甥女也挑着稻草把子回来了,他又问她俩:
“小芙、小蝶,是你们俩从哪儿端回了一碗药酒吗?”
宋爱芙把肩头的长竹竿连着稻草放坪上,用手捋了捋贴在秀气腮旁的一缕乌发,想也没想道:
“没有啊舅舅,我上哪去端啥药酒?”
说完又侧过脸去,用询问的眼神看向一旁的妹妹宋小蝶。
与宋爱芙的鹅蛋脸不同,比她小一岁多的宋小蝶长着可爱又妩媚的娃娃脸,睫毛特别长,双颊一抹红晕,身材极有内容。
宋小蝶正摘下草帽当扇子使,一边扇动一边摇头。那样子,像是扇出来的风把她的脑袋变成了一台摇头电风扇:
“我也不知道。姐,真热死人了。舅舅,我跟姐去井边洗脸了!”
说着拉上宋爱芙往老井方向去了。
刘津门也不问了,村里会用草药泡酒的人家有好几户呢,他哪猜得出是谁?
端起窗台上的药酒往屋里走,步子小心翼翼,唯恐洒落出来一滴酒。
他先忍不住喝了两口,解解馋。咂着舌头陶醉了好一会,才找来一只装过散酒的空瓶,又找来漏斗,把碗里的药酒一滴不剩地腾进玻璃瓶里。
待到全部腾空了,碗往桌上一放,他突然瞪大了眼,眼珠子都要掉出来了:
“啥意思,怎么是他?谁给咱家送药酒,他也不可能送啊!”
“站在那嘀咕个啥,谁呀,谁送的?!”他媳妇吴翠凑了过来。
“你自己看!”
他指着碗底的“栋”字。
“孙国栋?这咋可能?”吴翠想了一圈,全村只想到孙国栋。
刘津门愣了好一会儿神,反应过来,捂着肚子要跑出去吐:
“这姓孙的能安什么好心?!怕是有毒吧?现在吐还能来得及吗?”
吐了两下连忙呼唤儿子刘达:
“儿啊,你帮我捶后背,使劲点让我多吐点,说不定还有得救!”
说着眼泪快出来了:
“要是真没救,儿子你跟我记住,去找孙国栋那个老坏胚,绝不能放过他!”
“爸!”刘达站着没动,“你见孙国栋在村里害过谁?再说了,杀人犯法,他有几条命,就来害你?!”
刘津门停了停,想想似乎孙国栋确实没那个胆。但他脸上就更茫然了:
“他不害我,跑来送个哪门子药酒?都六年没来往了,这唱的哪出?”
“兴许是……服软?”他儿子认真想了想,“毕竟要论记仇,村里没谁是你的敌手!”
“怎么说话!”刘津门差点要动手揍儿子,但觉得儿子说的又挺有道理,极有可能就是真相:
“这么说来,孙国栋个老坏坯,才六年就绷不住了,主动上门向我求和来了?”
他越想越觉得就是这么回事,不由又品了两口,也没再觉得有毒了,反倒神清气爽:
“你说他服软就服软呗,还暗戳戳的,把东西搁下就跑。憋,我看他继续使劲憋,看谁憋得过谁。谁先主动开口,谁是孙子!”
这场较量,刘津门从未像今天这样,感到如此的胸有成竹。
……
话说回秋雁公社的集市上。
孙来鹏、永善二人又沿街边走边看了好一会,再次驻足下来。
这回吸引他俩的是,在一个路口附近,竟然有人摆了几张桌子,路边用泥巴垒了一个泥灶,架起锅子当场就在泥灶上炒菜做饭。
“当街卖地锅饭?!”
反正以前过来赶集,他俩在集市上是没见过这样的。
看来,随着大环境越来越放开,人们试探的步子也一点点放大,很多事情开始冒出来了。
这种露天搭灶炒菜的“地锅饭”,差不多可以算是私人餐馆、快餐店的雏形了。
看现场情形,生意还真不错,毕竟这么干的只此一家,除此之外街上就只有国营的饮食店了。
孙来鹏靠近了解了一下,菜基本以素菜为主,里面夹一丁点儿肉星。价钱是一毛八分,连菜带饭。
在这个一切刚起步的年头,能够在街头把“地锅饭”的行当搞起来,还真不那么简单。
孙来鹏正想着要设法上前攀谈几句,却听那炒菜做饭的两口子交谈起来。
“快没米了,”女的揭了揭大锅盖冲那男的说道,“明天你得去城里找趟你二伯,多弄些粮票!”
“艹!”
离开这地方时,永善前所未有地丧气。
现在算是亲耳听到了,能够把生意做起来,得靠“二伯”。
他俩上哪儿找那样有手腕的二伯去?
“也别泄气,办法都是人想出来的!”现在反倒轮到孙来鹏安慰他。
不多会儿,他俩又成功地跟一个卖糖油粑粑的聊上了。
这人倒不藏不掖:
“买,就是买!弄不到粮票也不是完全没辙,只要肯多花些钱,买黑市高价粮,也不是买不到手!”
黑市粮的话,价格真不只高出一丁点,比正常高出一倍都不算奇怪,超过一倍的也不是没有。
集市摊贩售卖的各类品种、定价、受欢迎情况全都了解得差不多了。准备离开集市前,永善憋尿想去找巷子解决,孙来鹏便跟他说了一声,自己去了邮局。
邮局就在同一条街往前走,孙来鹏找到后,拿出稿费汇款单与身份证明信。
邮局的人仔细看了两样东西,让他在汇款单背面签上名字,然后拿起印章,盖上“确认本人”四个红字。
把汇款单收走后,对方付给他九张块票,枣红色的钞票,正面是侗族、瑶族女孩的头像,背面是长城。
把钱收好,再出来时,永善也往这边正找过来。两人汇合,决定去氮肥厂。
氮肥厂是县里办的,但地点位于他们秋雁公社的向阳村,距牛塘村直线距离也就五六里路而已,实际上比鞭炮厂都近。
氮肥厂是个大厂,有七八百号职工,规模非鞭炮厂可比。
关键是,听说氮肥厂的待遇不错,那些职工放在这个年代,肯定算是高收入的一帮人了。
两人走了几里路,看到了氮肥厂的门头。
跟鞭炮厂不一样,这儿是有院墙的,整个儿围了起来。
就在围墙外的墙根下,聚集着一些人。
看了看,有七八个摆卖的,卖的有糖葫芦、糖油粑、豆腐花、刮凉粉,还有卖玩具的。
两人在这儿一直呆到下午,饿了就买份一毛三的刮凉粉吃。
太阳将要落山时,他们才开始离开向阳村,回往牛塘村。
路上,两人边走边聊。
永善原本以为,这次在好几个地方跑了一趟,没什么太明显的收获。
结果听孙来鹏一口气说下来,他才发现,接下来的方向竟然是那么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