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低本 无本生意还真有
- 春光正好我的1982
- 溪水加塘
- 2297字
- 2025-03-24 18:44:18
“凡是要花大力气去找粮源的小吃,咱们就不要去考虑了。至少眼前,排除掉!”
孙来鹏开门见山道。
今天一整圈跑下来,有一个结论可以说是异常明确:
无论大豆,还是大米、面粉,这些在后世最容易到手的基本物资,在眼下这年头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
想要大量弄到,基本只有两条路。要么有“二伯”那种特殊的关系,能够搞到很多粮票;要么舍得花大本钱,购买高价粮,甚至黑市粮。
特殊关系不用想了,能给他们搞到大量粮票的那种关系,他们俩都没有;
至于花大本钱购进高价原料,同样不现实。他俩这不是一穷二白,空手创业么。哪来大本钱?
他还好点,邱家把彩礼钱退回来后,家里多少有点钞票搁在那。
但那一百多彩礼钱有一部分本来就是找亲戚拼凑来的,婚事黄掉后这部分还回给亲戚了,剩下的不多。一家五口还得吃饭开支。
铁头不用说,家里不倒欠钱算不错了。
当然更重要的问题是,买黑市高价粮去做小吃生意,本身就不划算,光是在成本上就输给那些同行了。
粮食问题对他们来说,无解。
所以,什么地锅饭、豆腐脑、刮凉粉、糖油粑粑、蒸包……暂时统统不要指望了。
“现在考虑的就三种,咱们可以都试试,也可以先选其中一样来试。”孙来鹏透露道。
“哪三种?”
“第一种,咱们村都不缺原料,红薯!”
“红薯?这个确实不缺,你是说卖……烤红薯?”
“不是烤红薯。大伙这些年吃红薯都吃到吐了,烤红薯他们见到直接绕道走,没谁愿意买的。我说的是红薯饼,这个味道完全不一样,在饼里面都算口味很不错的!”
红薯饼在原料上确实以红薯为主,但却会加入很少量的面粉、糯米。正是这么一配比,味道立马发生了灵魂式的改变。
首先,村里大米不够吃的情况下,都是用红薯来代,这两年至少红薯是管够、不缺的。
想做红薯饼的话,在本村、外村都能够买到大量的红薯,价钱还特便宜。
至于面粉、糯米,在红薯饼中仅仅作为辅助使用,量不大。就算高价去买一点黑市面粉、糯米,也不至于耗费太多成本。
说到这,孙来鹏已经听到有人在啪啪直拍脑瓜了。
“确实是啊!用红薯做饼,天天看到红薯堆在地里,我咋就没往这上面去想呢!大鹏,就这个,光这一种我就觉得挺好了!”永善没法不激动。
“还有呢,你先听。”
孙来鹏接着说自己的想法:
“第二种,原料就全得靠出去买了,反正我是没发现咱们村里有。一种叫薜荔果的东西,只要能买到它的籽,咱们就可以拿来搓凉粉!一小撮,就能搓出一大盆的凉粉来,反正比大米、面粉那些成本低很多!”
这个,其实还是前头在集市上看到有人卖“刮凉粉”,让他眼前一亮,脑子里一下就想到了“凉粉”。
虽然二者名字相近,但完全不是同一种东西。
“刮凉粉”是大米、豌豆为原料做出来的,“凉粉”却是用一撮薜荔果的籽,加一丁点石灰,就能搓出来。
他今天在集市上暂时没有看到人卖凉粉,但相信在本市的市区肯定是有人卖的。
薜荔果籽在本市应该是能买到,但究竟上哪去买,他现在没头绪……
这也是凉粉这条路,目前面临的最大障碍。
“第三种,原料在咱们牛塘村就不缺。魔芋,至于我打算用魔芋做什么,怎么做,现在一两句也说不清楚,到时你看我做就是了!”
其实孙来鹏此刻完整的想法是,魔芋粉条!
三个想法中,应该说,“魔芋”这个才是最先冒出来的。
就是邱明珠、朱文治连人带车滚进水田里那天,孙来鹏在村路上缓缓散步,不经意间一抬头,望见山腰上一大片不太高的树。
在他腿被摔伤之前,那片山腰树林原主是去过的,所以记忆中自然明白,那是一片魔芋林。
魔芋树叶子碧绿,树杆呈很明显的雨伞型。
在他记忆中,那片林子早些年的时候简直称得上是“救命林”。
因为当年缺粮的情况比眼下的1982年可严重多了,大米不用说了,就是红薯也没法管够。
当时村里每年会去挖那片魔芋的地下茎块,有点像芋头,比芋头大很多,圆中带扁。
魔芋这玩意是有毒的,但是磨出来的浆只要加入一点点的石灰水,没有石灰水就草木灰也行,就能彻底变得无毒,而且凝结成大块的灰色玩意,村民叫做“魔芋豆腐”。
魔芋豆腐肯定谈不上多全面的营养,但纤维含量高,并且吸水膨胀,特别能够饱肚子。
牛塘村当初吃这玩意的方法简单粗暴,一大块的直接当粮食啃。
这几年情况好转,有大米与红薯搭着吃当主粮,村里自然不再吃“魔芋饭”了。即便偶尔再去那片魔芋林,也只是挖一个出来,做菜吃。
那里的魔芋,现在每年大多数是自行烂掉、被浪费掉的。
孙来鹏已经想好,自制一个简易的压粉器并不难,到时就能手工压出魔芋粉条来。
不需要千辛万苦寻找门路去买米、买面粉,就利用现成的材料,几乎不花钱就能制作出粉条来!
孙来鹏目前的设想,红薯饼、凉粉、魔芋,这三样至少都可以试试看。
总有一样能够做成功的吧?
当然也有可能三样都成功,那就更好了。
那样的话,自己首选当然是做香辣魔芋粉条去卖,而永善则可以选择做红薯饼。
一人卖粉条,一人卖饼,一起摆摊有个照应。
薜荔果籽搓出来的凉粉,顺带也摆在那儿卖。
至于地点选择,在镇上集市与氮肥厂之间,他更倾向于氮肥厂。
原因还挺多。
集市只是赶集那天上午一阵风,平时没生意。而氮肥厂相反,据他今天的观察,下午出来买东西的职工反而比上午多。
九月一号开始他要代课了,他的课集中在上午,中午就回家了。因此,他能够腾出来的就是下午的时间。
上午代课,下午去氮肥厂摆摊,刚好。
另外,距离上,氮肥厂在向阳村,离自家更近,才五六里路。摆完摊再回家来都轻松自如。
当然了,氮肥厂的职工待遇还行,相对来说也算这年头的“高消费力人群”了,买点小吃,花钱会比较舍得一点。
这也算其中一个理由。
至于收购水泥袋的事,那又是另外一个机遇了。
等他手头起码凑足了收购费、运输费、住店费用,以后再去城里四处跑跑,联络各处工地,独自把所有工地的废弃水泥袋给包揽下来。
卖小吃和收购水泥袋这事,到时是可以并行的。
光是这些,起步阶段够他放开手脚干一阵子了!